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动态>>小学研训>>小学语文>> 文章
孙双金:我是这样钻研教材的(转)

发布时间:2018-03-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768次

1、钻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   

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是深入地理解课文的重点,例如《繁星》一课讲了作者巴金3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不同感受,重点段是第3段。可许多参考资料上都简单地认为作者第3次在海上看繁星的感受是"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我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作者在海上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看繁星的感受是一步步发展变化的。a随着船的颠簸,作者首先感到天空中的星星真是"摇摇欲坠"。b渐渐地,看的时间长了,作者感到天上的星星变成了"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c在这样"柔和、静寂、梦幻"般的海上,作者感到星星变成了会说话的朋友,在"对我眨眼",在"小声说话",在和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呢!d在这样美妙的境界中,作者陶醉了!他感到星星像无数的小天使张开了双臂在拥抱他,亲吻他。他感到在"星星的怀抱中,"就像在母亲的怀抱中一样温馨、舒适、甜蜜、满足。他感到自己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这才是作者在海上看繁星产生的奇妙丰富的感受。   

深入地钻研教材,还要深入地理解课文的难点。"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一句是学生理解《繁星》的难点。需教师作深入的讲解。"柔和"是指温柔而不强烈。海上的夜确实是柔和的;抬头看,头顶上是深蓝的天空,与夜晚深蓝色的海浑然一体,颜色柔和;天空中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星光柔和;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海风徐徐吹来,感觉柔和。"是静寂的",这好理解。最难理解的"是梦幻的",这要联系上文来理解。作者躺在船上看繁星,看着看着,渐渐地入神了,好像觉得星星变成了有生命的萤火虫在周围飞舞着。这样奇妙的情境只有在梦境中才能看到,所以作者说海上的夜是"梦幻的"   

"披文入情入境""语语悟其神",这是我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要达到的境界。   

②要深入地领会文章的中心。   

文章的中心是统帅全文的灵魂,教师一定要深入地领会、准确地把握。例如《白杨》一课,有人认为它的中心是赞扬像白杨一样的边疆建设者们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如果这个中心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课文为什么要写那位旅客带孩子到边疆读书这件事呢?为什么要先写先前不认识白杨,后来经过爸爸的介绍多了一些关于白杨的知识?为什么文章结尾要写"在一颗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可见,文章并不仅仅赞扬边疆的建设者们。我认为课文写火车上一位旅客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白杨树这么一个生活场景,不仅赞扬了边疆建设者们像白杨一样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且还热情地礼赞了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也要像白杨那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奉献的崇高思想境界。可见,文章的中心需要我们深入领会,特别是中心比较隐含的课文更需要我们反复阅读,仔细揣摸,真正领悟。   

③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特点。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文体不同,阅读教学的方法也要有所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拿《白杨》来说,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这类散文一般有这么几个特点:a联想丰富、感情浓烈;b构思精巧、以小见大;c语言优美、富有诗意;d表现手法多种多样。《白杨》一文在构思上颇为巧妙,特别是文中的三个问句值得回味。"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一问句引出了白杨树,用"高大挺秀"和兄妹俩的对话写出了白杨的外形特点。接着作者借孩子之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的一段回答,巧妙地揭示出白杨正直无私、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内在品格。然后作者自问自答"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自然地由物及人热情地赞颂了边疆创业者的无私品格和崇高精神,结构上环环相扣,天衣无缝。本文的语言明快简洁、洗炼流畅、含而不露,给读者丰富的想像空间。例如开篇第一小节"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然一体。"茫茫"一词给我们辽阔的空间感,"没有……没有……也没有……"这一排比句式渲染了大戈壁无比险恶的地理环境,为下面白杨树的特点作了充分的反衬。"浑然一体",天地一色更从色彩上突出戈壁的旷远,短短两句内涵十分丰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此我们都要在钻研教材时就准确把握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教出本课的特色。   

④要深入地揣摩编者的意图。   

教材是我们教师教学的凭借,而编者们在编写教材时都是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来精心编排的。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就是仔细地揣摩编者意图,把学生教会教好。例如,我教《繁星》一课,在钻研课文的前提下体会到编者把这一课放在第七册第七单元,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一单元的观察训练已不再是本册第二单元"观察要有顺序""观察要仔细"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复习中提高,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重点训练学生如何把观察之景与观察之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繁星》这一课观察时的感受写得尤为突出,很有特色。因此,教学时我重点扣住"景色""感受"两大块来讲解,特别把第三次在海上看日出的感受作为重点来讲,课后,我又要求学生用"我爱星星,但我也爱月夜"为中心句写一段话,重点写好自己观看月夜时的景色和感受。这一节课因为准确地领会编排意图,训练重点突出,读写结合紧密,故教学效果很好。   

2、处理教材,要在"浅出"上做文章。   

①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我们处理教材中必须遵循的规律。例如学习《白杨》一课,我就是遵循由表及里、由物及人的顺序来处理教材的。我紧扣本文借物喻人的特点安排了四个环节:a感知白杨外形。这是由表入手阶段,认识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b理解白杨品性,这是由表及里阶段,通过讲读爸爸一番介绍白杨品性,感受白杨那正直无私、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性,感受白杨树那无私无畏,哪儿需要,哪儿安家的伟丈夫精神。c领悟爸爸的心愿,这是由物及人阶段,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白杨树形象的基础上,通过对"他们只知道……却不知道……"这一组排比句的导读,领悟爸爸那教育自己子女从小扎根边疆的崇高思想境界。d升华文章中心,这是全课升华阶段,引导学生由一棵白杨联想大戈壁上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由火车上的这一位旅客联想到无数边疆创业者和建设者,让学生知道过去需要这样的创业者,现在和将来仍然需要更多这样的服从需要,无私无畏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因为这一设计既符合借物喻人散文的文体特点,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文路、教路和学路"三路"统一,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②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我们处理教材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例如第七册有两首写瀑布的诗歌,一首是叶圣陶的现代诗《瀑布》,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前一首安排在第3单元,训练重点是观察景物要抓特点,后一首安排在第七单元,训练重点是观察景物要注意当时的感受。根据课文本身内在的联系,我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就把它和前一首诗联系起来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a《瀑布》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的作者观察点有什么不同?b《瀑布》一诗中,作者抓住瀑布哪几方面的特点来写的?《望庐山瀑布》作者抓住瀑布什么特点来写的?c《瀑布》的作者运用比喻手法,把瀑布的声音、颜色、形状分别比作什么?《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想像奇特,诗人由瀑布联想到了什么?这样的教学既复习巩固了旧知,又强化了新知,学生学得灵活,记得牢固,一举两得。   

③要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新、好动。根据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教师处理教材时不可千课一面,课课类同,要打破程式化的教学,抓住每一课的特点,上出每一课的特色,这样,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不枯燥,不乏味。  

   

   

昨天访问: 226675  |  今天访问: 238685  |  本月访问: 238685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7694908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