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615次
2008/2/16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识字、课文和单元练习。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册“习惯篇”的要求是:乐于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
2、识字写字
本册教材安排了483个生字(其中只认不写的185个,要求能识会写的298个)。全册生字分两个途径安排。一是随课文识字,每课安排能识会写的生字不超过 10个,只识不写的生字也不超过10个。二是专门的识字课文。每课安排能识会写的生字不超过10个,其中只识不写的生字不超过8个。专门的识字课文采用三种形式:①词串识字。使学生借助韵文形式和情境图识字。②看图会意识字。用形象化的图来揭示字理,并附有为识字提供语言环境的相关短文。③转转盘识字。先通过转转盘显示一组同声旁的字,再将这些字编进短文,为识字提供语言环境。
为了打好小学生的写字基本功,所有要求书写的生字,都一一展示笔顺,以便小学生在描红、仿影、书写时有所遵循。此外,还随课文安排了75个偏旁。
3、课文
共26课,分为6个单元。多为儿童喜爱的诗歌、童话或故事,
富有童趣。选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如《好学的爸爸》《奶奶的白发》《放小鸟》等联系了儿童的经验世界,《世界多美呀》《蚂蚁和蝈蝈》等则联系了儿童的想象世界。教材中还选入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课文。如《好学的爸爸》反映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要求。《放小鸟》《这儿真好》意在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样一种新的理念。《鲁班和橹板》《乌鸦喝水》意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培育他们的创造意识。
课后的练习设计坚持简约、实用、抓住关键,主要突出了识、写、读、背四项。26篇课文均要求朗读,其中15篇要求背诵。部分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富有童趣的实践性、探究性、创造性作业。如学生学了《鲁班和橹板》,课后便要求:搜集有关创造发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学了《蚂蚁和蝈蝈》,要求他们“分角色演一演这个小故事”。
4、单元练习
这部分分三个板块:综合练习、语文积累和口语交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本册起,在每个单元练习里安排了“读读背背”,其形式是将一组有内容联系的成语编成“成语歌”,以便于儿童诵读与记忆。并且构建了“口语交际”的训练系列,安排了说说我的家、春天来啦、指路、学会道歉、大家来讨论、我在“六一”这一天、学会作客、小苹果树请医生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在呈现方式上,力求便于教师设置交际环境,强化交际双方的互动性。
二、教学建议
1、关于“习惯篇”的教学
教学时就应注意几点:⑴创设相应的情境。如“写好铅笔字”的教学,学生形成“写好铅笔字”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的初步认识,明确要求意义后,要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操练。如举行简短的“写字仪式”之后,应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几个字,教师及时评点;教师检查评价的重点,不是谁写得快、写得对,而是谁的姿势最规范,如此不断纠正、不断规范、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学习习惯逐步养成的过程。⑵突出重点,兼顾其他。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倾听”,让学生按规范坐好,按要求握好笔,要花时间矫正不正确的姿势,矫正不正确的握笔。同时,在强调某一习惯时,应兼顾其他习惯,发现其他方面不符合要求,也要指出并纠正,只是在时间的分配上有所区别。⑶细致耐心,持之以恒。本课所提出的学习习惯,在今后的每一节的教学中都要加以体现,都应该要求学生乐于倾听勇于发言,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参加交流;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握笔、写字姿势,最好能把写字姿势是否正确列入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包括上学期对学习习惯的要求,都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收到实效。
2、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随课文识字”是本册教材中识字部分的“重头戏”。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这些知识和经验包括学生已经认识了的汉字和已经掌握的汉语拼音),遵循“先自学而后教”“专教那些学生不会和相对薄弱”的原则,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努力提高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教学中,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对绝大多数字(词)义的领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进行,通常情况下要只求“意会”,而不求“确解”。 正确处理“识字”“读书”“写字”三者的关系,继续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做法。就是把识字寓于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过程中认识生字;把认识生字与正确、连贯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用识字去促进课文的诵读;还要把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识什么就练写什么,以识字促进写字,以写字巩固识字的成果。
相对集中识字的教学,要特别重视每篇课文各个组成部分的整合。比如,对词串识字的教学,不但要注意每一个词语和具体事物联系,而且要特别关注“串”与“串”之间的关联,最后达到对整个词串的整合,让学生在整合的过程中对词串的内部结构、关系有所领悟。另外,还要非常注意对小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他们一边诵读,一边去想与这个词语相对应的事物图像,把表面上孤立的图像整合为一体。再如,对介绍汉字起源的识字课文,在教学中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字、词、文之间的联系,把观察每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和结果,与随后出现的词语以及歌谣联系起来,把看图到识字、识词,到歌谣连为一体。
关于本册的写字教学,首先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使学生做到人人用眼卫生,个个读写姿势正确。讲求写字的质量,要求学生按照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规范标准把字写好,做到笔笔到位,字字工整。同时要用好每篇课文后面专门设计的“描红”字帖,以及印制在“练习”中的展示偏旁部首和生字笔顺的图表,并通过描红、仿影和临写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如何写好字的本领,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关于阅读教学
⑴激发情趣,让学生喜欢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应采取多种手段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⑵加强认读,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一年级下册共26篇课文,学生要让学生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应属不易,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除了给足读书的时间外,特别是长句子,含有生僻词语、儿化韵和特殊句式的句子,词语转行或翻页的句子,应加强教师的领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帮助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最终达到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读后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能有大致的、轮廓的了解。
⑶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材料。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启发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边读边想,在想象中进入课文意境,在感受课文意境中获取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读的水平。还要切实加强背诵的语言实践,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比如分角色演诵,改编成解说词、导游词来演说,当成课本剧来表演等,最终达到通过学习课文的语言来规范儿童的语言,扩大语言积累、内化的目标。
⑷加强课外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用好《新语文补充读本》,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进行阅读,使学生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发挥其阅读能力。创建书香班级,开设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借阅各类经典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开展讲故事比赛,亲子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好读书氛围。通过读书,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读书中体会到书的无穷魅力,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关于单元练习教学
关于单元练习,教学要求要准确到位。对各道题目,要严格按要求进行训练,务求取得实效。不能偏离练习设计的另搞一套,甚至拔高要求,加大难度。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要着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采用多种练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最大限度的获取练习的效益。口语交际教学,要重视创设情境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在交际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际中去,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并对交际的过程与以调控,形成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要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要体现由说的少到说的多、由说的不大好到说的比较好的训练过程。还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教学进度
周次 | 日期 |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 备注 |
1 | 2.18~2.24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 识字1、2 |
|
2 | 2.25~3.2 | 识字3、4 练习1 |
|
3 | 3.3~3.9 | 课文1、2、3 |
|
4 | 3.10~3.16 | 课文4、5 练习2 |
|
5 | 3.17~3.23 | 课文6、7、8 |
|
6 | 3.24~3.30 | 练习3 课文9、10 |
|
7 | 3.31~4.6 | 课文11、12、13 |
|
8 | 4.7~4.13 | 练习4 识字5 |
|
9 | 4.14~4.20 | 识字6、7 |
|
10 | 4.21~4.27 | 复习考试 | 期中考试 |
11 | 4.28~5.4 | 识字8 练习5 | 五一放假 |
12 | 5.5~5.11 | 课文14、15、16 |
|
13 | 5.12~5.18 | 课文17、18 练习6 |
|
14 | 5.19~5.25 | 课文19、20、21 |
|
15 | 5.26~6.1 | 练习7 课文22、23 |
|
16 | 6.2~6.8 | 课文24、25 |
|
17 | 6.9~6.15 | 课文26、练习8 |
|
18 | 6.16~6.22 | 复习 | 期终复习 期终考试 |
19 | 6.22~6.30 | 考试 | |
20 | 7.1~7.4 |
| 7月4日放暑假 |
(制定:华罗庚实验学校 费海燕 审定:金沙晓雨)
昨天访问: 226675 | 今天访问: 244103 | 本月访问: 244103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7700326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