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学校的“森林”课已成校内网红课!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12 浏览量:5344次
程琳
翻花绳,跳房子,上树逮知了,下地摘西瓜,河边钓龙虾,海边抓螃蟹……
不少70后和80后的童年,是在没有wifi、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的年代里,那个时候的孩子们一个个可都是“玩”的高手,每天放学之后就在田间地头嬉闹疯跑,一直到“XXX,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圣旨传来,才擦擦满头大汗,咧着嘴一蹦一跳地往家赶。
孩子与大自然之间的这种亲密感,在如今钢筋水泥、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其实是很难见到的。
不过前不久,小编去参观了崇明岛上的一所双语学校,那里的孩子们意外地接地气,不仅能文能武,关键是……还会种菜?!
不仅会种菜,还养起了各种小动物,连我们平时吃的大闸蟹都养?!
以失败告终的养螃蟹经历,它可比吃螃蟹难多了!
作为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森林课程”的老师,董丽楠研究了很久,做了很多前期工作,最终为孩子们确定了新学期的森林课程主题——螃蟹的一生。
清水蟹是崇明岛的特产,近水楼台先得月,孩子们正好有机会亲身感受一下养螃蟹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为了让孩子们对螃蟹有更深入的了解,董老师首先普及了螃蟹的基础知识。
螃蟹的学名是中华长江绒鳌蟹,在淡水里生长,但只能在咸水里完成繁衍后代的重要过程。所以每年的深秋时节开始,野生的螃蟹们就回游到咸水区域了。
无论是人工养殖的还是野生的,都会在5月被放进蟹田里,进入养螃蟹的第二个阶段。
因为在长江里抓野生螃蟹苗不够安全,所以董老师就自己出马跟随蟹农出行,然后把蟹苗给孩子们带回来了。
大家都对小螃蟹特别感兴趣,每个人手里放一小把,眼睛都是亮晶晶的,很认真地观察,就看到小螃蟹真的特别迷你,每只大概只有一粒芝麻那么大,白色半透明,八条腿儿都长得很齐整,超级萌!
孩子们捧在手心里都看痴了,一直看着小螃蟹爬啊爬,最后才恋恋不舍地把它们放回水里。
养螃蟹很难,比吃螃蟹可复杂多了。
我们都知道大闸蟹好吃,但是一只螃蟹,从出生到爬上人类的餐桌,需要蜕壳40到50次,历尽艰辛才能活下来,两年之后,成为人类的盘中餐。
听董老师讲完螃蟹的一生,森林课程的孩子们面面相觑,大家以前都不知道螃蟹的一生是这样的。他们认真地记笔记,喂螃蟹的时候也更加用心,每隔一个星期就会去蟹田里观察螃蟹,看看跟上次来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董老师还专门请了蟹农金老伯给孩子们讲关于螃蟹的种种,解答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问题。
同学们还特别热情地抢着喂螃蟹,抱起饲料大桶就跑,为了把饲料扔得远一点,还上演了“花式喂养”,董老师笑着说简直像在演舞台剧,逗得大家都笑开了。
学校的小池塘里有了一万多只蟹苗,但最后养失败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试水养螃蟹,不仅没考虑好咸淡水的问题,也没有考虑到螃蟹会爬走的问题,相应的防护措施没有做。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发现,小螃蟹们成群结队“离家出走”,之后就都被旱死了。为此,很多学生更是伤心得哭了。
尽管养蟹失败,董老师还是要求孩子们写下整个养螃蟹过程的报告,细细地总结失败的原因,吸取经验待今年春天再二战养螃蟹。
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养螃蟹的新鲜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敬畏生命,想到螃蟹要经历那么多艰难才能完成一生,孩子们都摇头说以后再也不吃螃蟹了。
寻访岛上神秘的“鸟爷爷”
董丽楠本身也是一个爱玩会玩的老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得知了崇明岛上有人会讲鸟语,特别惊喜,寻寻觅觅找到了4位鸟语者,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85岁,会讲25种鸟语。
联系成功之后,她便带着森林课程的学生们出发去拜访这位神秘的“鸟爷爷”了。“鸟爷爷”姓金,虽然高龄,依然耳聪目明,面色红润,抱着门框跟孩子们聊天,淡定的神情里透着一丝顽皮和认真。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问了很多问题:
“老伯伯,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鸟语的呢?”
“1950年开始的。那时候18岁。”
“是有师傅教吗?”
“没有,都是自己学的。”
“自己怎么学?”
“就听鸟叫,然后跟着学。”
“为什么要学这个?”
“吃不饱肚子。”
问到金老伯会多少种鸟的叫声时,他起身到房间拿了一叠信纸,上面排列着整整齐齐的字,原来是金老伯知道大家要来,特地提前写好了提纲。
纸上排列着的,都是金老伯会的鸟类的叫声,看着这沓打着格子的信纸,大家都感动于金老伯的认真。
随后金老伯又回屋子拿了一个自己做的小哨子出来,开始照着信纸上列的顺序,一个个地表演这些鸟类的叫声是怎样的,他是怎么模仿不同的鸟类叫声来把它们吸引下来的。
一个小小的竹哨子,在金老伯的口中竟然能模仿出那么多种鸟类的声音,孩子们都睁着大眼睛,觉得特别神奇。
这次机会,让孩子们了解到,掌握鸟语的技能,认真学习也需要3年时间。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能了,鸟语正面临失传的困境,孩子们也开始担忧万一鸟语失传了那之后人们怎么研究鸟类。
回到学校,董老师也照例给孩子们布置了作业,请同学们选一种鸟,完成研究报告。
孩子们完成报告之后,还当起了小老师,给低年级的小朋友们上课分享关于鸟儿的各种知识。当他们亲身去看去听去体验,所得到的一切就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森林课程,拥抱大自然的精灵
森林课程起源于德国,初衷是让小朋友们能够到户外去体验自然,认识动植物,认识世界,此外还能强身健体、锻炼意志,获得更健康阳光的身心发展。现在已经逐渐在欧洲国家普及,日本的森林课程也做得很好。
在校长李海林看来,国外孩子们对世界的认知,与国内孩子有很大不同。 “我们的孩子都是坐在教室里,老师说这是什么就是什么,但对于小朋友来讲,这样的教学是没法形成直观印象的。”李海林说。
李海林认为,孩子们只有亲自去接触、去体验,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内涵。比如在森林里走的时候,孩子们看到了冻僵的青蛙,会主动把它救助回去,由老师带着孩子们开始研究:它为什么睡着了呀?为什么活不下去呢?怎么把它救活?……在一系列情景中,孩子们真正参与了生命的进程。
因此,新纪元双语学校专门引进了德国教育专家,利用崇明岛上丰富的森林、湿地、海滩等自然资源,创设了独具特色的户外课程体系,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放,每周都会进行。
因为有趣,这门课还成了学校的“网红课”,好多学生都抢着要上,但需要通过申请考核。
除了养螃蟹、看鸟、种菜,森林课程的孩子们还经常和老师一起在岛上徒步,拜访农户,帮他们制作鱼干、割芦苇等等,新鲜得不行。
之前还有上海知名户外专业领队到学校里来,为同学们讲授野外生存基本技能。
各种户外装备是什么用途?
野外怎么辨别方向、海拔、温度?
野外怎么走路、做饭、搭帐篷?
......
孩子们跟着领队亲手体验各种新技能,特别活跃。
除此之外,学校还专门建设了一个给孩子们放飞自我的农庄,开设了“快乐农庄”的课程,以农事为主题,以养殖、种植为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种种果树啦、蔬菜啦、花花啦,还可以养小羊、养蚕宝宝、养螃蟹、喂小鱼等等。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可以亲身体验劳作的艰辛与喜悦,同时也可以更扎实地学习到自然知识。
快乐农庄和森林课程一起构成了新纪元户外课程体系的两大核心。
实际上,学校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孩子一定要学到什么,学到多好的程度,而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去感受这个世界。
正如课程老师董丽楠所说的,“我们的着眼点在于小物种的一生,任何小物种的一生其实都是艰难的一生,我们看到的灿烂是在很多前代的死亡中所盛开出来的。通过这个课程,我们可以看到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到底是怎么完成的。”
通过接触自然,让孩子们对生命的怀有尊重和敬畏之心;通过亲身经历,让孩子们对这个世界有所感知和珍惜,融入生活、热爱生活,活得简单并且快乐。这个愿景,不也正是我们教育的愿景吗?
文章来源:第一教育 2018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