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管理登录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动态>>中学研训>>中学化学>> 文章
打通学段壁垒,共研衔接教学 ——记金坛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5-10-19     信息发布:成群    浏览量:


为探索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路径,打破学段壁垒,提升教学连贯性与育人实效,10月16日下午,金坛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研讨活动在江苏省华罗庚中学成功举行。活动由区教师发展中心化学研训员成群老师主持,金坛区各初中化学教研组长、金坛区各高中高一化学教师、省华中高一高二创新班化学教师、各初中走班化学教师共同参与。

活动伊始,成群老师明确了本次研讨的“座谈式”基调与核心目标。他深刻指出,初高中衔接并非单向要求,而应是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双向奔赴”。在面对中考、高考双重压力下,理想路径是:初中在学情和时间允许时“向上够一够”,适当渗透高中关键概念;高中在新课教学时“向下俯一俯”,主动了解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特点。他以“物质的量”这一高一化学教学的典型难点为例,强调若初中能在相关计算中适度铺垫,学生高中阶段的接受度与信心将显著提升。他期望通过本次坦诚交流,共同探寻“初中跳一跳,高中够一够”的务实策略,真正贯通学段间的教学壁垒。

环节一:公开课展示——高中教师执教初中内容。江苏省华罗庚中学9年级强基班肖杨老师呈现了一节题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强基班公开课。肖老师基于其完整体验过高中循环教学,并在初三教学的优势,以项目化任务驱动,设计了“原理探究→装置设计→动手实践→除杂迁移”四个递进环节。课程不仅扎实完成了初中课标要求,更在气体净化等知识点上进行了富有前瞻性的初高中衔接探索,引导学生构建气体制备的系统思维模型。肖老师简要阐述了其备课思路,旨在通过完整的制取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原理探究、装置设计到动手实践的过程,侧重培养学生推理与模型认知、系统思维与创新意识、科学探究与规范意识等素养。

环节二:多维深度评课——聚焦衔接视角与教学创新。在评课环节,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代表从初高中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度碰撞。

华罗庚实验学校秦玉萍老师用“四个亮点”盛赞本节课:一承上启下,将二氧化碳制备置于“碳家族”化合物体系中,成为联结气体制备、酸碱盐知识的“枢纽”;二素养落地,任务驱动培养了证据推理、模型认知能力;三联结社会,从生产生活需求导入,为学习碳循环与环保埋下伏笔;四探究创新,全方位训练了学生的设计、操作与逻辑能力。她唯一建议可在气体净化环节给予学生更多装置组装时间。

段玉裁中学于荣贵老师充分肯定了课程的容量与深度,赞许肖老师通过“资料卡”提供信息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未学知识并迁移应用的教学策略,有效培养了高阶思维。他表示本节课建立的“气体制备模型”对学生后续学习乃至高中学习均有重要价值。

汇贤中学唐建平老师特别肯定了在“药品选择”环节的深度思辨。肖老师并未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从反应速率、气体纯度、原料成本等多个维度深度辩论,此举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原理背后的本质,远超常规教学。他也对装置选择和学生探究环节表示赞赏。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王一琛老师从高中视角进行点评,认为本节课容量大,成功将初中知识与高中思维进行了无缝连接,特别是装置自由组装和气体净化环节,引导了学生评价反思与知识迁移,为高中复杂气体制备奠定了思维原型,体现了实验的严谨性,是高中必备素质。他总结本节课是一节成功的初高中衔接探索课。

成群老师对评课活动进行小结,指出肖老师的课体现了高中主导的讨论分析式教学特点和模型建构思想,值得初中教学借鉴,同时建议授课语速可稍作调整以适应初三学生。

环节三:教学交流与思维碰撞——共话衔接盲点与突围策略。本环节初高中教师就教学衔接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对话。

吴风琴老师指出高一教学中发现的学生知识断层问题,如“物质的量”的抽象性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知识多为记忆性学习,未能深入本质;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薄弱,如不会使用滴管等基本仪器;关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等溶液的反应,学生对其微观过程理解不清。她强调高中教学需了解学生初中基础,建议初中加强核心概念教学与实验操作规范。

肖杨老师结合近期初中教学体验,提出了几个可衔接的知识点设想:在“水的净化”部分能否更系统介绍蒸馏装置与操作;能否在初中引入离子概念并为书写离子方程式做铺垫;在溶液浓度表示上能否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在原子结构部分能否提前介绍原子表示法(如氕氘氚)和核素概念;元素周期表教学可否使用空白表进行默写巩固。他希望就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与程度与初中老师探讨。

谢飞老师强调了基本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指出学生在化学变化微观本质、化合物定义、催化剂概念(尤其是其在反应前后“不变”的内涵)、化学式与物质名称的对应关系、常见物质如碳酸氢钙的溶解性、特定实验装置(如蒸发、灼烧)的专用性、溶解过程能量变化、氧化反应定义、化学方程式配平(含观察法)以及物质检验方法等方面存在模糊认识或基础不牢。他建议初中教学应强化概念的内涵外延、理清实验装置用途、增加关键实验的演示或体验。

束娟娟老师回应称初中教学实际上非常重视化学变化等核心概念的宏观与微观本质辨析,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子守恒理解。她强调模型建构(如气体制备模型)对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在原子结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感知电子排布与族别关系的尝试,也坦言部分内容因中考不考而学生重视不足。对于蒸馏等实验,表示可在现有条件下加强。

张锁保老师指出许多内容(如离子书写规则、基本操作)在初中教材和课堂中均有涉及,学生掌握不佳可能源于遗忘或个体差异。他以生石灰变质检验为例,说明了初中实验教学的考量。他强调需关注初高中教材表述的差异,并加强教学逻辑的严谨性。

张敏老师以化学变化概念为例,分析了学生可能因认知偏差导致理解困难,强调了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引导的重要性。她分享了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体验和理解的方法,指出学生动手能力弱可能与缺乏实践机会有关,并呼吁关注学生的探究逻辑思维培养。

李俊老师将初高中衔接比作接力赛的“缓冲区”,需要双方共同调整姿态。他指出学生暑期知识遗忘是客观情况,建议初中教师自身应具备高位视野,研究高中课标,了解衔接点,并在教学中适当改变模式,如增加项目化学习成分,为高中过渡做准备。

环节四:活动总结与方向引领 成群老师对本次研讨进行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双向奔赴”的研讨氛围和实效,指出衔接的关键在于“知己知彼”。他对后续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1.聚焦教材知识:构建“重叠知识夯实深化”与“延伸知识渗透引入”的双轨体系。

2.关注思维过渡:初中需从形象感知向初步抽象过渡,高中则需实现从初步抽象到系统抽象的升级。

3.优化教学方法:初中应逐步增加学生主体性,向半自主探究过渡;高中应注意降低探究起点,梯度引导。

4.指导学习方法:初中需渗透分类、关联等方法;高中应指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模型。

他呼吁各校建立初高中教师常态化交流机制,共同开发衔接资源,相互开放课堂观摩,形成合力,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铺设平缓而坚实的上升通道。

本次研讨活动气氛热烈,交流深入务实,有效促进了初高中教师间的相互理解,为构建区域初高中化学教学一体化格局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碰撞与实践启示。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肖杨撰稿)

Copyright® 2019-2025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