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学校待何时》读后感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04-20 浏览量:5188次
一拿到这本书,就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不容置疑的反诘语气,豪气干云的标题语言(而且采用极为少见的置顶位置),白底红圈、极富隐喻性质的封面图案(像个靶心?),无不向读者乃至世人昭示一种义无反顾、掷地有声的铿锵气概。
英雄气概。是的,读完这一本在表述形式上同样特立独行的对话体作品,抛开其宏阔的文化视野、深刻而独到的哲学思考、以及其强大的语言驾驭能力不谈,令人感触最深的是一介书生郑杰充溢在字里行间的英雄情结。他的文字让人如此鲜明地感受到——他活在他的世界里,并尽其所能改造着他的世界,强悍、无畏、有担当、敢为天下先,当然还有一点点幸运,一点点孤独,甚至有一点点悲壮的意味。正是这些特质——而并非其当前的某种状态——构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郑杰。
长得瘦瘦小小的郑杰,内心是强悍而宏大的。“正义、真理、公平、永恒、使命、公益民生”之类很“大”的大到似乎有些与他“不搭界”的概念常在他的文字中出现,“独立、承担、宣战、捍卫”之类很“男人”的词语则常被他用以描述自己的行为力度和决心。当这样一类语词反复在一个人的头脑中闪现时,我们知道,潜意识里他已经把自己的事业当作了一场战争,而他自己,则是这场伟大战争里的一个指挥官,一个英雄。正像他目前所做的:他正在改造的仅仅是一所学校,但我们却分明可以感受到,他试图改造的,其实可能更大,大到超出他自己的能力范围,大到超出人们的想象。
大概这也就是他戏称自己为“堂吉诃德”的原因?
我想这样的郑杰,内心应该常常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所召唤和牵引。所以,他行动的步伐一旦迈开,就无可阻挡,哪怕披荆斩棘,哪怕头破血流,百折不回。不是么?在短短的六年里,他在学校制度、管理、文化领域内的诸多改革——不过他似乎更愿意用“变革”这个词,这是否说明他也有一丝顾虑?尽管从行动来看他是那么果决——已在本质意义上触及了许多深层次的东西,其力度之大,变革之剧,可能在许多地区、许多学校简直前所未闻,甚或超过了前几十年的总和。其间郑杰所遭遇到的阻力和压力,虽然在书中很少提及,但绝对不难想象。
或许,郑杰特别幸运?遇到了一个特别好的环境、一群特别好的人,所以,非但没有头破血流,反而活得有滋有味,干得风生水起?但愿如此,也衷心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好环境,为了能有更多如郑杰一般的校长出现,在中国教坛。因为,这样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令人感动的,还有深埋在郑杰内心深处的平民教育情怀。有这样一段文字可以佐证:“到那时,要看中国的教育,就不是看政府力量支撑的几个亿的名牌重点高中;不是去看学术力量支撑的教改范例学校;更不会去看门口排成长龙的市场热门学校。而是带着人们,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再越过杂乱不堪的菜市场,终于到达那所薄弱学校,那里的孩子们在真诚地欢笑,那里的教师满脸骄傲。人们应该到那里去朝圣。那里,才是中国真正的教育。”经济的亢奋发展让这个时代的教育变得前所未有的功利。当绝大多数的人们把太多的宠爱投向精英教育的时刻,郑杰们保持了难能可贵的清醒:代表中国当代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恰是已经缺失了太多关爱的平民教育。
怀揣教育理想,践行平民教育。郑杰身上有着浓厚的英雄主义情结,浓厚到他常不自觉地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尽管他自己不太愿意承认。这样的状况不禁令人生出一丝疑问: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难道真的到了需要“英雄”来拯救的时刻了吗?如果时代真的作出这样的回应,那么,笼罩我们心头的就不仅仅是疑问,而是——
深深的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