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声,教育无痕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04-13 浏览量:5252次
——读《教育无痕》有感
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读书的嗜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琐碎中丧失了读书的热情,变得狭隘、怪癖,且目光短浅。
一日整理书柜,偶然翻到徐光女士的《教育无痕》,封面上萧桐画的一幅稚嫩中不乏童真的温馨画面,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产生了久违的阅读冲动。
读到这一段:“外人难以相信一堆貌不惊人的石头有何特别之处,但眼光独到的珠宝商人一眼就能认出价值百万美元的珠宝。我们需要像珠宝商人认识他们的宝石一样了解我们的孩子。”我陷入了反思:面对班级中的几十名孩子,我像珠宝商人认识宝石一样了解他们吗?我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了吗?我了解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吗?我知道每一个孩子的真实渴求吗?……我越是问自己,就越觉着惭愧,因为我发现我一直活在自以为是的工作状态中,总是自以为了解了这帮小不点儿,用自以为是的方式教育他们。这是多可怕的一件事情!
抬手掳开不经意间滑落下的发丝,继续往下翻阅:“就象走路一样,我每天走三中路新村这一带又脏又危险的路段,心里很厌倦,感觉这一路除了灰尘,小巷和泥泞,没有什么可欣赏的了。当试着放慢脚步时,我可以注意到周围行人的装扮,感受时代的气息,当看着孩子在路上边走边唱边跳,自我陶醉那可爱的样子,我的心情顿时像晴朗的天空一样。”在平时孩子们的学习、游戏中,我总是觉得他们太吵,有时会用并不悦耳的声音提醒他们保持安静,甚至会吼几声。可是,我有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仔细地、耐心地观察他们,用等待花开的心等待他们?我没有,我潜意识地在用一名管理者的心态看待他们的游戏,看待他们的一切活动,在自认为必要的时间干预他们的活动,粗暴地评判他们的对于错。
书中又说:“我是一个母亲,所以我一直都在思索、观察当前我们的家庭教育,更多的父母只重视孩子成长的结果,而忽视孩子成长的过程.暂且不说这样的童年不快乐,这样的父母也很痛苦,即使孩子真的实现了父母的愿望,当他回忆起成长的经历时,会有几多心酸。”我也是一名母亲,我一直用我认为对她最好的方式教育培养她:三岁读《三字经》、《千字文》,背唐诗;四五岁开始读《道德经》、《增广贤文》;六岁学珠心算、练钢琴。在长达6年的钢琴生涯中,有多少次女儿被我骂得眼泪汪汪,被我罚得不能下琴。记得一次整理女儿的小书柜时,发现了张小纸条,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我讨厌妈妈。当时我看到了还着实生气了一翻,感觉女儿真不能体谅我的苦心。现在想想,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
清茶在杯,余香寥寥。合上《教育无痕》,闭眼窝在椅中,心中仍是思绪万千。“教育无痕”是人剑合一的状态,是灵肉一体、衣袂飘然的境界。徐光女士
以“教育无痕”四字为书名,不是说自己施予儿子箫桐的家庭教育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而是意欲追求这一境界,大爱无声的无痕教育更是我们教育者追求的方向。
教育是一种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教育的丰富性只有靠生活才能铺展开。离开生活的教育是驯养,除了造就不会生活的傀儡外不会有其他收获;离开生活说教育,除了枯燥的教条以外不会有更多其他内容。当我们以生活来诠释教育,教育知识才具有人性,才具备灵性,才拥有亲和力和趣味性,教室才是孩子喜欢的天堂。
教育是平等的沟通。沟通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对人性的信任基础之上的,需要教师蹲下身来,怀着谦卑的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做他们的朋友,感他们所感,想他们所想,说他们所说,做他们所做,疑他们所疑;和孩子一起做事,一起犯错,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一起成长,只有这样教育才有了生命的意义。
教育是张扬个性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成功的教育一定是个性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一定是理解个性、尊重个性的教育。没有个性的标准件和木偶有何区别?尊重个性的教育不仅需要欣赏和悦纳,更需要宽恕和包容——宽恕个性发展中的失误和错误,同样也要包容个性发展中的缺点和不足,如“水滴之入海”。
溶融于生活中的无痕教育是返璞归真的,她将在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刻下深深的印痕,对教育者如此,对受教育者亦是如此。
有时间的话你也来读读这本书吧,它会把许多美好的感受留给你,让你的心中、让你的生活中永远充满感动,充满温暖,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