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局>>教育资源>> 内容
享受教育“慢生活”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8-02-23    浏览量:5284次

  假期,我阅读了《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粗览书中中外教育家的经典事迹及感言,我对这三句话深有感触:
  第一句话:作为教师首先就要了解学生,有时我们对学生是一点也不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轻率地对学生们下断语的人,是往往会判断错误的!——卢梭
  引发我对这句话的反复咀嚼和思考,是由暑假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一件小事开始的:这是上幼儿园的儿子前些时候画的一幅画,画的是什么,大概没几个人会猜到。那天天很热,儿子说想画画, 我便懒洋洋地给他递了一张纸,接着就忙自己的事去了。一般他画画的时候我从来不看,因为好多次他画的作品在我看来都是乱七八糟的,完全没有同龄小朋友画的好,而且他也不懂得“谦虚接受”我的指导。我想他应该是没有一点美术天赋的。画完后,他蹦蹦跳跳地给我看,拿在手里,我在心里苦笑一声:什么东西,四不像的。但嘴上仍夸张地表扬一声:你画的绿毛毛虫真好看。儿子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你说的不对,是绿色的太阳!”。“太阳应该是红色的或是黄色的呀,你去把那本故事书翻开看看里面的太阳是什么颜色的……” 我耐着性子纠正着,看来今后还得对他普及一下颜色的知识。 儿子不睬我,又跳着去拿给在树荫下择菜的外公看,于是我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宝宝,太阳怎么画成绿色的了?”“绿色的么不刺眼呀,照在人身上么特别凉快,就像在这棵树下一样”,“那冬天怎么办呢?”,“冬天就让太阳翻个面,那面是红色的不就好了嘛”……
  听着老少两个的对话,我陷入了深思:想不到邋遢的一幅画背后蕴含着孩子如此美妙的童真童趣,他们对周围世界感知的敏感和独特、独创的想象远远超过了成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最懂儿子,举手投足传达出来的信号我都能正确解读,但也出了不少意外,很多“会错意,判错案”的事实告诫我:儿童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再小的孩子也有独特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读懂他们的内心世界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同样的,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常容易仅凭经验想当然地去推测学生的心思,想当然地轻易给学生下各种断语,想当然地让他们按照老师的既定方式去执行,忽视了真诚的倾听、温情的理解、诚挚的同理和深入地研究。教育家波利亚说:“老师讲什么固然重要,但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我想,懂孩子才是教育孩子的开始,如果我们不懂孩子,那么我们给孩子实施的教育于孩子而言无异于一场灾难。

  让我印象深的第二句话是这样的:
  学习只能促进,老师只是一个促进者。教师的作用表现为:帮助学生明确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价值,建立并维持能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罗杰斯
  有这样一个关于蝴蝶的故事,老师们都很熟悉:一天,一只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有一个人正好看到了这一幕,他一直在观察着,蝴蝶艰难地将身体从那个小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几个小时过去了……接下来,蝴蝶似乎没有任何进展。看样子它似乎已经竭尽全力,不能再前进一步了……这个人实在看得心疼,决定帮助一下蝴蝶:他拿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破开。蝴蝶很容易地挣脱出来。但是它的身体很萎缩、很小,翅膀紧紧地贴着身体……那个好心人接着观察、期待着在某一时刻,蝴蝶的翅膀会打开并伸展起来,足以支撑它的身体,成为一只健康美丽的蝴蝶……然而,这一刻始终没有出现!实际上,这只蝴蝶在余下的时间都极其可怜的带着萎缩的身子和瘪塌的翅膀在爬行,它永远也没能飞起来……
   这个好心人并不知道,蝴蝶的成长,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奋力挣脱“茧”的束缚,最终才能破茧成蝶。在它奋力挣脱束缚的整个过程,不忍目睹其痛苦的人的“善意”的“帮助”,令它永远失去了飞起来的希望。再次面对这个故事,我心里仍感觉到一股强烈的震撼。善良的人无意间却做了多么“残忍”的事!这只永远飞不起来的蝴蝶又何其不幸!联系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否也曾“善意”地帮了学生的倒忙,是否也曾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善意”地折断了学生学习的“翅膀”呢?
  曾经上过一节哑巴课,那几天感冒,喉咙一直哑着,第一天,我用带着磁性的沙哑声音上课,学生的新奇大于感动。第二天,我继续用更沧桑低沉的嗓音上课,我想总复习课的内容多重要啊,不讲不行啊!大部分学生倒也领情,但也有一些学生“趁人之危”,偷偷忙着别的事。第三天,本已好转的喉咙因早晨淋了一场雨,竟然彻底哑了,发不出一点声音。思虑再三,我决定让学生自己来上这节复习课,能讲到多少算多少,权当是一次尝试吧。我把这个消息写给学生们看后,他们眼神里流露出的不是我想象中的遗憾,而是一种期待和兴奋。在我把复习的要求一一板书后,学生们便开始准备起来。接下来每一个要点的解读和理解均由那些小老师来完成,每一位小老师在表达的时候,台下的每一个学生都笑兮兮地竖着耳朵认真在听,说得精彩的,他们会报以掌声,像看了一场精彩的表演;说得不足的,他们会有积极地补充;说得有争议的,他们会有理有据地辩论;说到激动处,在我的鼓励下,他们会上讲台拿着教具比划指点,会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会以一反三,由此题拓展开去,甚至对暂时没法解开的题目,会提出来暂时放一放,课后思考后明天再议……整个过程中,他们互动交流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平时,课堂中思考、学习气氛热烈而有序。而我做的主要工作就是适时地提供研究的材料,积极地调控和推进复习的进度、深度和广度。有趣的事,被封住嘴巴的我,眼睛变得会特别的“察言观色”,能随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状态,能仔细体察每一次讨论的重难之处。同时肢体语言也变得特别的丰富,鼓掌、请的手势也用上了、竖大拇指、摸摸学生的头发、这些平时上课没时间做或者说是懒得做的动作被使用到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学生们很快乐,我也乐得轻松。课后,我在思考几个问题:学生已经会的内容该不该复习了,该讲些什么,看来,有时候教什么真的比怎么教更重要!学生的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能否将差异也变成一种资源?再后来,我把这节哑巴复习课记录下来,与几位专家老师一起分享,与他们的交流使我认识到:尽管教师因为他的知识地位,需要起主导作用,但他仍然是服务者,是为主体服务的,而且好的服务者应当尽可能地不露痕迹,用最科学的方式从“最接近学生发展区“的起点引导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优秀的教师,不能让多年的教学经验成为后续进步的绊脚石,不要让自己陷入固步自封和琐碎抱怨,面对学生的变化和成长,对他们要报以一份敬畏之心,用心发现孩子的本性,循着孩子的本性,润泽孩子的本性,充满激情地不断尝试、不断创新自己的课堂,普通老师其实也可以创立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经典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对这句话也是由衷地认同和欣赏。
  我想,教什么课都不要忘了自己在教人。
  前些时候,碰到已经毕业的学生家长,她告诉我她的孩子一直记得我讲过的一道题和一个故事,让我倍感激动。
  这道题是说外面半圆的周长=里面几个小半圆周长之和。题目讲完后,我就告诉学生,生活中,有时他们的意义并不完全一样,接着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在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故弄玄虚。两年后,在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山田本一又获得了冠军。有记者请他谈一谈经验,山田本一回答记者的仍是上次那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用智慧战胜对手。”十年后,这个谜团终于被解开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这么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几公里处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山田本一说的不是假话,心理学上的确是这样的。我接着告诉学生,同学们都有美好的愿望或远大的目标,要达到目标,就要像上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把大目标分解为多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脚踏实地向前迈进。在学习和生活中,之所以很多人做事会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结果太遥远。他们不是因失败而放弃,而是因心中无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乃至倦怠而失败。如果同学们把自己的大目标分解成图中的一条条小路,以一小段、一小段为目标,不断激励自己,也许不久的将来,成功就在眼前。随后我也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事实证明,这样的题外话被学生记住了,虽然当时六年级的孩子可能不能真正完全理解,但我想基本的意思他们能懂,甚至会有所触动。
  时机适合的时候,我会在课堂上讲一些题外话,在总复习中练习“同分母、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后,我的“题外话”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一个人就像是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在练习“圆柱形水桶有漏洞,求容积”问题后,我给学生介绍了著名的“短板原理”,告诉他们“缺点有时是通向成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要取长补短,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在学生练习小数乘除法后,出现了诸多有关小数点移动的错误,我就给学生们讲著名的《小数点的代价》的故事,告诫他们“细节决定的不止是成败,甚至是生命”,要精益求精。继而由错题引申到错事,引导学生面对错误和挫折,不逃避,不找借口,要勇于承担、智于分析、乐于改进、少犯错误……
  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说,自然有自然的法则,而教育也有教育的规律;教育是慢的艺术,违背规律的急功近利的教育必定是失败的。是啊,很多时候,老师们都急切地希望能用一种超乎寻常的模式在短期里给教育教学提速,尽快地创造奇迹,于是我们常常没时间倾听孩子的想法,没时间洞悉和思考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没时间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所以才有了种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才有了日复一日“恨铁不成钢”的抱怨,结果反倒吃力不讨好,欲速则不达。我想,教育的确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润物无声的沉潜,是深耕细作式的融入、是厚积薄发般的积淀。慢就意味着对生命成长规律的尊重,慢就意味着克制、微笑、耐心、宽容、等待、欣赏、反思和研究……

昨天访问: 288027  |  今天访问: 192012  |  本月访问: 10824924  |  上月访问: 14634444  |  访问总数: 267421560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