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育梦前行的奠基石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6-03-16 浏览量:5259次
——读《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感悟
序:“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经典名言,始终不断的激励我、提醒我去读书,用生命去读书,用智慧去读书,用行动去读书,工作已经10个年头,但通过读书让我明白了很多教育教学的道理,让我深刻理解了作为教师的神圣职责,让我感受到教育教学就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彩篇章,让我体会到教育学生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又到一年暑假季,今年暑假稍微放晚了一点,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暑假是调养身心,陶冶情操,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最佳时间,本打算带着全家游览祖国的名胜古迹,观光祖国的山山水水,可由于总总原因只能化作泡影,惋惜之余只能做好儿子坚强的后盾,服务于儿子,恰巧夫人学校发了一本张仁贤《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这一本书,从题目看本以为是老生常谈,不值得翻阅,当我翻开此书,截取其中的几篇略读之后,这才发现这是一本以案例反思教育的典型专著。借着儿子忙“充电”等待他的时间里,我细细品读了张老师的佳作,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张老师的“反思教育”深深的折服,他的清谈如菊的人生——反思教育人生、不言放弃的信念——反思教育理念,善于发现的眼睛——反思学生的教育……,这都是我们一线教师无时无刻都在接触或亲身经历的过程吗?他们的反思却引发我对教师工作的深入思考:教育就是人生,教育是需要微笑的,教育中必然有反思,但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反思。
一、有教育,成长才会“细流江海”
正如张仁贤老师所说“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应当如百合,绽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似一团火。而反思就是令鲜花盛开的营养,让灯光如炬的能源。书中这些老师采撷于自己那片希望的田野中的一束束朴素的小花——反思自己教育人生的精彩片段,这些小花,是我的最爱。
第一辑共有35篇文章,每一篇字数都不算太多,也不是很深奥,不像砖头,很轻巧轻盈。静心读来,没有经房的枯燥繁琐,扑面而来的都是田野的清新气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凡事无不追求“大”的社会。动辄大事件大视野大理论。无“大”不成器,无“大”不为功。殊不知,如跬步之于千里,细流之于江海,“小”“大”之间的辩证关系乃是人生天地之间第一玄妙。平凡事业,芥末人生,能有机会成就大事业者毕竟寥寥。小中见大,平中出奇才是我们普通人追寻到生命之幸福的必由之路。想来这些老师在这点儿上也是我的知己。他们常常拣拾师生对答中的点点珍贝,精雕细琢,粒粒珍藏,用“小”材料塑造“大”生活。反思我们的教育,教育就像演电影,过程的辛酸苦辣,是每一个观众所不能感知的;教育宛如放电影,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放映着点点滴滴的动人曲折的故事;教育就是人生,我们应该把自己精彩的值得留念的教育像电影一样拍摄下来(写下来),这样我们的成长才是完美的,现在想想工作到现在,常常因为自己的不够深刻宏大,每写一篇小反思的时候都非常惴惴,现在我终于释然了,原来主动的去寻找教育教学中的“小”材料方能拨得“大”生活,见到月明日出。
二、有微笑,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老师,您真的很好,同学们也很喜欢你。但是,你不怎么笑。我们不怕老师发脾气,但是怕老师不笑。”这是班里一个十分调皮贪玩的孩子写的。
自从担任几个班的任课老师以来,每学期期末我都会发给每一个学生一张便签条,请他们写一写最想对老师们说的话,我想用这种方式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也想改进自己在教学和育人上的不足。在看到这句话时,我不由得怔住了。简简单单的话语中,我能够感受到一个孩子想亲近老师的那种心情。“与学生打成一片”是很多老师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而“与老师成为朋友”又何尝不是学生们所期待的一段学习之旅呢?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很多有关师生关系的案例反思,诸如《微笑进课堂》、《我喜欢你”》、《收获在微笑之后》等等。作者无一不谈到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秘诀就是“微笑”,微笑代表着接纳和认可,微笑包含着鼓励和欣赏,微笑传递着宽容和谅解,可以说,微笑是缩短师生心灵间距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怕老师发脾气,但是怕老师不笑。”反复思忖这句话,突然间,原来尘封在我头脑中的一些困惑都打开了:为什么我明明是很用心地关爱学生的方方面面了,但还是和他们有距离?为什么每次和学生谈话,总是不能听到他们的心声?为什么有些老师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问题,我要花费很多精力?或许这都是因为我“很少微笑”吧!的确,有时候,教师对学生长篇大论的说教之辞真的还不如一个暖暖的微笑。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真诚友善,用爱心对待学生,而且还要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唤起和诱发学生对生活中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不能把个人生活中的不如意带入教育工作,将不良情绪带入与学生的交往之中。一个老师,如果心中满是阴霾,怎么能带给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的“阳光”呢?
三、会反思,教学才能“柳暗花明”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有句教育名言这样说:缺经验的老师忙于积累,有经验的老师勤于思考。一个教师,只有善于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这部教育反思著作中,第五辑专门论述“反思课堂教学”这个问题。《点“石”成“金”,错误也美丽》一文告诉我,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处理课堂上一些“错误”,使之成为一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音乐在游戏中灵动》使我意识到教学无界限,一个好老师就是要打破常规,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设计,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细微处显精彩》和《无书进课堂》则让我感慨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教师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能够充分挖掘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读着读着,我联想到了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反思,往往只是为了应付任务,随便写上几句,所写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从课堂重难点的突破、课堂环节的安排与过渡以及学生课堂表现这几个方面进行小结,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然而书中这些案例的作者所反思的范围却比我更广阔,比如说: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镜头、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感触、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创造性处理等,都是他们笔下的内容。而且,他们所思考的深度也是我望尘莫及的。也许,这就是他们能成长为优秀教师的根本原因。
四、感悟: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反思一把双刃剑
思之则活, 思活则深, 思深则透,思透则新, 思新则进。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我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我可以从一个普通教师的角度去分析,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师。
对一所学校来说,没有教学质量就没有生存力;没有校园文化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生产力。现有的学校正走在发展的路上,我们要巧借“课程建设”,重新梳理学校的内涵,谋求一条“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梦。与此同时,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反思和实践,没有反思的生活就像没有整理过的花园,没有反思的教育就是不用心的教育,没有主动地反思就换不来教育的成功。作为一线教育的青年教师,一定要重视进行有效的课后教学反思,重新审视,不断发现,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总结,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细想”,一个教师,每天都在备课、上课、批改、补差、纪律、文明、卫生的圈子里周而复始,谈不上“伟业”。但是,如果这位教师善于去反思自己工作中的成败得失或者点滴经验,并且能够写下来,那么他的职业之路肯定会越走越开阔,越走越明朗。就让我们踏着这些优秀老师成长的足迹,去行动,常反思,勤写作,让反思成为教育的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