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文化苦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6-01-05 浏览量:5277次
记忆中总会有这样一幅画面:一位文弱多情的学者,在断垣残墙或莽莽苍苍的山水前,一会儿静静沉思,一会儿喃喃自语,欲步却又停留,目光中有探索更多的却是执着…….
他就是我最喜爱的《文化苦旅》的作者余秋雨。
年少时我爱读书,一度是它的铁杆粉丝,或许因为喜爱,或许也是为了追求时髦,我几乎手不离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诗词歌赋,武打言情。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可对《文化苦旅》却情有独钟,那深厚凝练的文笔,深邃苍凉的文化气息,无不吸引着我。感慨作者秋风秋雨中征程漫漫,寒窗数载,一站又一站地去访“人文山水”; 感动他行行止止,风尘仆仆,最后对人类的生命,以及文化走向的问题,由困惑而至感悟的心路历程。这对“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自己,该是多大的影响。那时曾一遍遍告诉自己以后要以书为友,不离不弃。
自从踏上三尺讲台,每天忙忙碌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重复的生活轨迹,工作的倦怠感越加严重,再加上周围的世界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吸引人眼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心日益浮躁,很难保持平淡的心境,沉浸在书香里。不知不觉带着墨香的书,和我渐行渐远以至于渐无痕了。
二十几年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发现自己除了年龄、教龄在不断增加外,自己的教学方式、教育理念业务素养几乎还在原地踏步。猛然惊醒,想起记忆里挥之不去的画面,我再一次翻开《文化苦旅》这本书。
心境不同,体会也在改变,读它,并不是在欣赏山水风景,而是在对历史沧桑的一种回顾,叹息和哀伤,又何尝不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长我们的智慧,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让我们得到一种启迪,一种精神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历史的见证在这里留下了最真实的写照。岁月的流逝,让历史的沧桑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经是越磨越淡,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圈子,时间磨损了最值得深藏的记忆,或许也只有当我们身临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将这些诠释出来。余秋雨先生在山水跋涉中是为了找寻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在游历山水时,去感悟一些人生的真谛,过程是略带苦涩的味道的却又充满哲学的。
教学的过程中,何尝不是如此? 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们看不到呐喊声,没有欢呼声,更加没有掌声,默默行走在教学的旅程中,冷暖自知。我们必须远离尘嚣,时时需聆听学生的心声,这种苦涩中带着希望的旅程我们又寻求什么样的人生真谛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清楚的发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更加不能整齐划一。要知道学生们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想听的是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有责任心还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要知道一些教育的细节能够给学生以伟的大启迪和深刻影响。
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更不能因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而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
读书给了我豁然开朗之感,更让我有了底气,学会了思考、总结。慢慢的,书又回到了我的生活里,成了我不可或缺的伙伴,我知道:
用心选择有益的书是很重要的。除了应该读一些文学方面的名著外,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方面的书籍。文学书籍要读名家名著,经典名著经历了岁月的淘洗而流传至今,凝聚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读来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更深的启迪。专业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师,读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著作;其次要熟悉当下一些实力派教育专家;再次要学习教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其次用心读书后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活化新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贮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我们才知道什么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什么是教学机智,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精彩纷呈。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生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难教啊,他们有时提出的新的词、新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面也太广了,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其实,古代教育家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弟子贤于师”本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教师觉察到了贫乏,仍不思进取,原地踏步,守着自己原有的一小块贫瘠的土地。如果说我们能博览群书,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收放自如的话,那么学生们肯定会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心为之醉,神为之迷。能使学生经常陶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不仰慕敬佩你吗?他们能不体会到读书的魅力教师的魅力吗?
最后用心读书能让我们坚守住精神家园。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充满了浮躁与功利,但读书能让人沉潜,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这种感觉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难比拟的。当你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产生深深共鸣的时候,你会觉得读书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难怪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人尚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境界,我们新世纪的教师定也会厚积薄发,用心行走在教学“苦旅”中,并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