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673次
一、试卷概况
本次语文考卷命题思路基本按照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和《201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考试内容结合必修五和高考必考的几个板块,考卷模式共计七大板块18道题目。语文基础知识4道题、古诗文阅读5道题和名句名篇默写8句、现代文阅读2篇7道题,90分;作文70分:总分160分。
二、主要问题
各题抽样得分率
题 号 | 1 (3分) | 2(3分) | 3(5分) | 4(4分) |
得分率 | 65% | 69% | 37% | 33% |
题 号 | 5(3分) | 6(3分) | 7(3分) | 8(10分) |
得分率 | 74% | 84% | 40% | 64.6% |
题 号 | 9(10分) | 10(8分) |
| |
得分率 | 53.9% | 79.6% |
| |
题 号 | 11(6分) | 12(4分) | 13(6分) | 14(4分) |
得分率 | 44.3% | 63.75% | 31% | 39% |
题 号 | 15(6分) | 16(6分) | 17(6分) |
|
得分率 | 48.8% | 59.8% | 47.7% |
|
题 号 | 18(70分) |
| ||
得分率 | 69% |
|
整卷总体难度控制得比较好。得分率较低(40%以下)的有:第3题、第4题、第13题、14题(4道题共计19分)。得分率在70%以上的题目有3道;得分率在40%—70%左右的占据多数,有11道;作文的命制沿袭近两年的材料加话题的模式,降低了审题难度,阅卷过程中没有切入分,基本遵照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判分标准,最终均分为48.28分,但是没有拉开差距,四所高中校均分相差无几(阅卷时间紧、老师心态因素)。
(1)基本的语文概括能力的缺失。筛选信息、整合信息不能结合题干、材料的文体要求。相对集中在语言运用题,审清题干要求,从材料的信息出发,理出答题的要点,最后的表达要准确、连贯、得体,语言表达中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要理出材料内在的逻辑关系。比如第3道的语言运用题(5分),第15题简析文本的论证思路(6分),从小题到整个文段都需要学生在认真快速阅读的基础上提取并概括信息,这是学语文的基础。
(2)文言文文本信息的遗漏。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文言文的实词辨析和语意内容的分析概括上不怎么失分。两个文段文章信息量不大,一段是课内的,浏览2遍后立即可以提取主要信息。翻译一直是高中学生的症结,此次就能代表;文段阅读基本没有,要求翻译的几个关键句的理解不是很难,但是学生还是匆忙下手,忽略了关键句所在的语境。
(3)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的解读。不能真正走进文本,揣摩作者、命题者的意图。现代文阅读历来是重头戏(38分),要求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思维水平、解题能力。学生从高一一路走来,在这块的得分或高或低,成了语文学习的瓶颈,此次考试意在提醒学生:不同类型的文本依据考纲应该怎样设题,常规思路、命题出发点、如何答题等等。目前还没有形成解题方法技巧,表述时语句不够顺畅,概括和归纳能力欠缺。
(4)审题有偏离,文体的规范意识欠缺。这次作文是材料加命题 (“挤”)的形式,很多学生审题不清,立意随便,文质兼美的习作较少。
中心不明确,泛泛而谈,立意不够深刻,部分学生就写挤公交、拥挤的街道,较好的学生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相互的排挤,认识到“挤”的积极作用、不足;
结构上比较松散,没有贯穿全文的中心。
文体意识缺乏,随心所欲,自由翱翔,大部分学生写的看似议论文,不会留心生活中的种种现象,然后由现象入手仔细深刻分析;缺乏必要的论证过程,大多只会堆砌一些老掉牙的论据,缺少时代色彩的鲜活的材料;高中写作考查的本质是考测学生的思维能力。写记叙文的学生,对记叙文的写作基本要求诸如精彩的细节、场面描写或心理发展过程是一概不知(仿佛要从头来过),更不用说叙事曲折,情节有波澜了;语言疙瘩,思想淡薄、低幼化。
顺便提及的是,几种不必要的失分:第一,错别字。在批阅过程中我们作了一些调整,先把错别字圈出,注明所扣分值,然后再进行习作的整体评定,据初步估算,每30人中平均累计扣30分,不仅考学生,我认为是在考阅卷老师;第二,标点符号的不规范,尽量避免无为的失分;第三,书写的工整、卷面的清晰。
三、备考建议
1.如何引领学生审视每一篇文本的内涵意蕴、表达技巧……需要同仁在平时的文本教学中和学生一起研究。即将开始的<《史记》选读>需要认真筛选、谨慎教学、夯实文言基础。
2.关于作文: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利用课堂教学、常态写作、各类语文活动等方式进行思维能力的提升训练;培养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留意生活中(社会上)的点滴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后果;加强记叙文训练,增强学生的“描写意识”(得分亮点);整合每次的阅读材料,加大阅读量,让各类文本的思想精华内化为学生的写作素材;适当的时候可以把高考作文省阅卷点的有关信息告诉学生,让他们尽快了解和适应高考作文出题和阅卷方面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3. 功夫在平时。向每一节课、每一次检测、每一次的讲评、每一次的阅读要质量。精心备课备足课;不同备课组商定、认真筛选整合现有的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唐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选读(从基本篇目、教学顺序、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到不同班级教学篇目的增删);平时的检测要充分体现阶段性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各种训练要尽量讲求节奏,不必为了周练、月考而敷衍,注意轻重缓急;多指导学生读文章,力争读写结合,读出文本的意蕴,答题前拉长审题的长度,在参考答案和学生答案中架构桥梁,让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意识。
分析人:左芬梅
昨天访问: 226675 | 今天访问: 238430 | 本月访问: 238430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7694653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