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动态>>中学研训>>中学语文>>高中语文>> 文章
高三语文“二模”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795次

2011年春学期高三语文“二模”分析  

一、试卷概况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卷由苏州市教研室提供,命题思路符合2011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有一定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考查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6个能力层级。文理科合卷18道题目160分,其中客观题5题,主观题13题:语言文字运用415分,文言文阅读4道题19分,古诗鉴赏1道题10分,名句名篇默写8分,现代文阅读7道题,其中文学类文本4道题20分,实用类文本3道题18分,作文70分;文科加试8道题40分:文言语段阅读3道题10分、名著名篇阅读2道题15分、文本材料归纳分析和鉴赏3道题15分。  

和期末试题、一模相比,老师们普遍认为阅读上的总体难度不大,设题紧扣文本,得分点比较透明,思维层次清晰,但是学生失分较两次模考要多,比如一模得分率在50%以下的有7道题,二模在50%以下的竟然有11道题;作文没有材料作导引,仍旧是命题形式,在批阅时命题组老师提供47分的切入分建议,但分数没有明显提升。  

加试题设题总体得分较一模有明显下降,均分为20.51(一模25.12)。

二、各题抽样得分率、各块抽样均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赋 分  

3  

3  

4  

5  

3  

3  

3  

10  

10  

一模得分率  

67%  

29%  

41%  

63.4%  

80.3%  

85.7%  

60%  

32.4%  

51.2%  

二模得分率  

25%  

37%  

72.8%  

62%  

27%  

92.6%  

56%  

43.3%  

49.2%  

题 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赋 分  

8  

5  

5  

4  

6  

6  

6  

6  

70  

一模得分率  

79.1%  

51.4%  

34.6%  

26.5%  

40%  

58.2%  

43.2%  

68.8%  

70.1%  

二模得分率  

72.6%  

25.8%  

36.7%  

49%  

34.1%  

85%  

25.8%  

48%  

70.7%  

三、各块失分情况分析(建议)  

(一)语言文字运用  

1题字音, 选择“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考查点有多音字、形近字,主要有声母、韵母、声调等区分点,A项的“纰缪”,B项的“无裨于事”,D项“剽悍”属于常见误读字,学生根据习惯读法来判断,多数选择了A项,所以得分很不理想。  

2题语病辨析,考查了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两类现象。命题者考验学生的阅读细节, A项的饱受的色彩与语境不合,B项的“不超过”后面应该跟确数,这2处细节部分学生忽略掉了,选择A项的较多。是学生辨析语病的品质没有养成。  

以上两题在近阶段的查漏过程中,应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信息。拿稳基本分。  

3题概括语段的要点,本题属于压缩语段,根据要求为地震下定义。答案要点分为四个方面,大部分学生提取出3个,即得3分。此题难度不大。但仍要逐一字数的限定,标点使用正确,提取本质特点。  

4题是语言表达,要求简明连贯得体。字数有限定,四个得分点:慰问、鼓励、捐款、语句通顺,多数学生能写到捐款,写到慰问、鼓励的各占一半,而通顺则做得最好。字数的约束成为学生的瓶颈。此题型学生比较好上手,如果碰上他们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失分会更少。  

建 议:  

正确运用语言——强化语境意识,提高辨析能力。精选常考字音,让学生背诵,甚至默写;编制限时训练材料,强化基础知识的识记,力争少失分;精选语言表达题,通过训练使考生掌握基本类型的解题方法。  

(二)文言文阅读  

选材是一篇史传文章,选自《全唐文》,总体阅读障碍较一模大一些,但涉及的三个翻译句子则比较简单。  

三道客观题得分较高。  

5题考查了“与”“数”“唯”“闻”三个常见文言实词、一个文言虚词,难度较以往增大,尤其是“唯”,学生按照平时的识记,认定C是正确项首先排除,也有少数考生错选D项,主要原因是不会根据文意推断实词的用法,有一定的区分度,只是得分率较低。  

6题文章信息筛选,此题较易,用排除法即可轻易选出。  

7题文段内容分析与概括,不少学生对文中“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这句话未能读懂,因而造成失分。  

8道的翻译题,难度不是很大,得分较正常。其中第(1)句实词“争”(翻译为劝谏)“肆”(无所顾忌地发言)翻译难以到位,;第(2)句的“是”“故”基本译成“因此、所以”语气不够顺畅;第(3)句总体较为容易,“则”却译成“就”。  

建 议:   

在下阶段的文言文阅读讲评中仍然要强调:对古文要整体上大致读懂,对涉及考题的句子和词语要在语境中揣摩其含义;不可忽视实词字典义的积累,更不可忽视其语境的辨析;适当回归课本。精选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每天最好加强翻译训练中的纸笔训练,使学生能够有相当量的文言积累;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翻译中的病句和别字等。  

(三)古诗鉴赏、名篇名句默写  

此次古诗词鉴赏为刘禹锡七言律诗——《始闻秋风》。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命题规范,符合近年江苏卷的命题方向,导向性较好。由于缺少相应的注解,学生在阅读时有些障碍,但情感较为曲折、丰富,不易把握,因而得分仍然不高。  

第(1)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问:首联中哪一个物象暗扣着题目,题目向来是古诗词命制的一个常规点,这次的命题者有送分的意图,无奈学生不怎么领情,看见黄菊便觉得暗扣“秋风”,忽略了首联的的第一个字“昔”,那是去年的秋风的物象,眼前表明秋风的应该是我听到的“玄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含义;第2问的“第二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学生应该是驾轻就熟的,有许多答案:虚实结合、夸张、视听结合等等,就单联来看,这些答案似乎有道理,但是一直以来古诗词鉴赏的命题一定是结合全诗内容来设置的,拿五夜枕前刚刚觉得飕飗的秋风、一年的光景一下子就从镜中的面颜反映出来,眼前和一年相比,眼前的秋风秋景来反衬诗人此时的心情: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学生基本答不到反衬、对比,还是没能读懂作者的心境。  

第(2)题,看不懂前人的评价“英迈之气,老而不衰”,就胡乱地结合三四两联解释一通不知所云,从三四两联传神的细节——骏马四年边塞秋草而抖动拳曲的毛、大雕顾盼青云睁开睡眼——可以意会出蕴含着生气和力量,即使抱病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全然是豪情不减的老骥伏枥者的形象。主要问题:审题不清,缺乏分析能力,答题思路紊乱,没有层次条理。  

“名句名篇默写”得分和一模相比略有下降,都是错别字导致的失分。驽、攘、萦、抚膺、“雕栏玉砌”中的“栏(阑)”。第一句《左传》的知名度不足以引起学高三师生的注意,第四句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较多的学生已经遗忘了。  

建 议:  

仍然要注重规范答题的训练,让学生适当掌握一些诗词鉴赏的专业术语,多看一些古诗词鉴赏的资料和答案,让学生懂得答题的章法;加强审题训练;在读懂诗歌文本的内容上花狠功夫;老师们必须关注学生背诵记忆的准确度,提倡边读记名句名篇,边用手指代笔书写有关易错的字,甚至不妨抽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部分同学上黑板默写部分易错的句段。  

(四)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选自来自福州的文化名人朱以撒的散文——《在风中长大》,作者的散文就像一道雅致的篱笆,在拥挤、嘈杂的城市中,搭建起了一个空旷而细腻、敏感的精神院落,充实这个院落的,既有古典情怀,也有乡野情怀,还有那面面灵动的生命意识。选文从对风的偏爱入手,写风带给人(小城人家)的感觉,不同的风与人的生活的关系,再写到他在风中体验生命的成长,所写的风都是作者自己在生活中能够感觉到的。在自然界面前,人的思维逐渐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开始觉醒和进步——在大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考生缺乏应有的分析(赏析)能力。如11题要求简述第3节的表达特色,对表达特色的分析:选取典型场景、细节描写、多种修辞手法、视觉味觉触觉等多角度写出母亲的形象。在一模中就有类似的同类型错误。  

12题考查《战台风》这出戏的文章中的作用,学生基本能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考虑,只是分析不够全面,或者架空分析,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概括不到位,忽略散文中任何一处引用一般会与主旨挂钩。  

13题,对题目中“长大”的内涵的理解,主要问题是不能从本义、引申义两个角度同时作答,未能抓住文本的有效区域(第7段)作答,阅读粗疏,细腻不够。  

2)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的解答中,不会根据文本进行深层挖掘。第14题“探究作者的丰富情感”,文段中的情感指向较为明晰,学生把握不全,凭感觉下手。6分的分值要有4点以上。本题批阅有些从紧?  

建议:  

训练答题技巧:读懂文本,理顺思路;审清题干,揣摩用意,寻找区间,分条陈述;言简意赅,轻轻诵读,确保规范;加强探究类题训练,严格依据文本;散文、小说同时兼顾。  

(五)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本卷选考了实用类文本。阅读障碍不大,比散文的得分要高一点。存在的问题是:  

15题为概括要点,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非常顺利地找出信息点进行归纳,得满分的也有;个别学生未能审清题干要求,不写表现而是对史铁生的品格进行归纳、分析;照抄原文原句,缺少自己的话语。  

16题,引用卫生部副部长对史铁生的评价,有何作用?大部分都能看出与下文的对比或者引出下文对一般人对死亡的反思,但是很难概括出对对史铁生选择死亡方式的意义和超然态度、崇高境界,最多的也就是体现作者对他精神的高度赞扬,并呼吁人们学习他,希望人们多捐器官。与文学类文本一样,文本的主旨要精读细嚼。  

17题,有探究题的嫌疑,直奔作者的意图,实际就是“示范”内涵的具体解读。学生则不能深挖文章形象的深层内涵,对文中提倡的死亡方式的理解有偏激倾向,不少学生照抄原文语句,不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作答。  

建议:  

强化确认、筛选意识,提高整合能力。  

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知识性都是其共同的特点。能力考查的重点主要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强化整体阅读文本的意识,防止信息遗漏,难点问题和语段要养成多读多悟多咀嚼的习惯;同时对学生进行规范答题训练,审清题干,重在要点全。  

(六)写作  

作文题目“简单”,相对于一模的“寻找一盏灯”而言,是一道极具挑战性的题目,审题难度较高。  

“简单”有“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使用和处理”的意思,也有“平凡”之意。  

这道作文题学生写来偏题走题的较少,这可能与前阶段的作文教学急抓审题有一定的联系。如追求简单的闲适的人生,简简单单才是真,简单是质朴,简单是福,简单是人人相处的前提,许多考生开始关注社会、人生、自然,思维的触角有了一点的延展。  

问题陈述:穿靴戴帽标签式作文,错将豪迈旷达、自信等生活态度套在“简单生活”上;立意浅显,选材平庸,素材陈旧,导致视野不够开阔;记叙文、议论文文体意识还是不甚分明,写记叙文的夹叙夹议过多,写议论文的叙事太繁;  

建议:  

应继续加强审题训练;最近的2次写作训练要重视行文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回归素材的积累与整理;提倡学生写真情,抒实感,写自己的思想,切忌假大空。  

(七)文科加试  

本卷所选材料与上年同期和高考相比,有一点难度,因而得分较一模低。我市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文言语段的涉及的文学常识面广量大,现今教材考试模式下的高中生的文常积累肯定不够,学生很难知晓“公安派”,所以20题无从下手。  

阅读理解能力尚不高,尤其是对文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语句的理解,如有指代、称带作用的词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等。  

2)名著阅读中内容的理解有缺陷,尤其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两大部著作。23题,刘备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什么是“义”,搞不清楚。  

3)缺乏概括能力,只会罗列具体的现象,缺乏整合能力。  

建议:  

想要竞争,必须加大投入,下阶段各校文科班要督促学生攻克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文常积累、文段概括),细致整理10部名著阅读信息,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与平时的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把感觉变成实干。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提高概括能力。  

   

四、友情提醒  

保温;自主;自信;减压。  

昨天访问: 226675  |  今天访问: 238186  |  本月访问: 238186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7694409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