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动态>>中学研训>>中学语文>>高中语文>> 文章
高一语文期中质量调研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666次

2011春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质量调研分析  

一、试卷概况  

本次试题试卷的结构与期末检测相同。命题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突出“基础”,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命题所选的材料以必修3为主,例如命题选择课内文本阅读《老王》,文言文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等,引导学生注重书本知识;二是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语文能力的考查,例如文言文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命题形式其命题的导向性是引导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二个部分:阅读、写作,分值为100分。  

二、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各题抽样得分率:  

1  

2

3

4

5

6

7  

8

9

分值

2

4

4

4

4

4

3

4

4

均分

1.68

2.61

1.88

1.81

2.52

1.82

2.29

1.65

2.3

得分率

84%

65.3%

47%

45.3%

63%

45.5%

76.3%

41.3%

57.5%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分值

4

2

3

8

3

6

8

3

30

均分

2.84

1.52

2.49

5.16

1.6

3.03

5.54

1.2

21.44

得分率

71%

76%

83%

64.5%

53.3%

50.5%

69.3%

40%

71.5%

(二)主要问题  

具体分析:  

课内文本阅读《老王》  

1题为字音题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干扰学生的最主要是“模”的两个读音辨别不清;  

2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筛选信息与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学生最主要的毛病是概括不全因而失分;  

3题考查学生的对写作手法的辨析能力,“夸张”手法都能写出,但此手法的作用写不全,尤其是第二个点;  

4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学生未能从“一个幸运的人”和“不幸运的人”两个角度分析问题,因此对句子理解分析不到位。  

评价:这一文本选读难度系数较低,紧扣书本的同时又紧扣现代文阅读考点,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一定的指导性。  

课外文本阅读《一起去看》  

5题让学生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考查的是学生筛选信息与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学生未能抓住“儿子”或“父亲”任意一条线索去概述,因此概括时思路不清晰,概括也不完整。  

6题、第7题考查的学生对句子情感的理解能力,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较好的回答此题,得分率较高。  

8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因为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因而学生也较好的回答此题,得分率也较高。  

9题是一开放式的问法,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但是学生不能佐证自己的观点,因此得分不高。  

评价:  

1)设题较细致,五大题属于现代文阅读的基本题型,角度较好,且设问明确,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文言文阅读  

10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实词的识记能力,得分率较高;  

11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虚词的运用能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错选较多;  

12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因为语义简单,得分率较高,但拿全分者不多,最主要学生未能根据古文讲究对仗这一特性,在“创业之难”处作出停顿;  

13题文言文翻译第二句“终苟免而不怀仁”不能落实到位,第三句“角力”“臣”不能落实。  

评价:文言文部分较实在,检测了“实词、虚词、句子翻译”这些都能清楚地看出学生的文言文功底,平时是否认真学习文言文,这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检测作用。  

诗歌鉴赏  

1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因为看不懂诗歌内容故失分;  

2题考查的学生对实词情感的理解,能答出“失望之情”但很少有人答“期待之情”  

评价:对高一学生来说,难度适中。  

默写  

3句不会背诵,第4句“其势不俱生”之“俱”不会。  

评价:名句全部都是书本内容,引导学生注重积累。  

问题汇总  

1.必要的积累的忽视。16(默写)、17(名著阅读)两题的得分率比预想的要低很多。  

2.审题意识模糊,对题干表述中的信息点的提取不是很到位。  

3.答题时不能紧扣文本、结合语境。  

4.阅读时的整体意识感不强,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5.答题无规律,条理不清。  

6.写作方面,审题不够准确是最大的问题;其次文体不够规范:议论文未能提出新颖、鲜明的观点,论证过程带有公式化倾向,缺乏深刻的分析和典型的例证,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较为牵强;第三,叙述或议论没有构思意识,“作文”要“作”,不是“意识流式”的状态。  

三、教学建议  

1.教师要通过学法引领,培养并提升学生快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能力。不能随意处置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对语文教科书不重视,对语文不重视等因素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语文教学。高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2.加大课堂教学语文思维的含量。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在尽快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的能力上多花些功夫: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学会自我解读、主动探究文本,从而真正落实“阅读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多重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读出个性,培养聚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必修四的教学要力主帮助学生搭建古诗文阅读的框架,通过诵读、默写、训练、拓展等手段丰富教学内涵,不断积累,厚实学生的古诗文功底。  

4.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告诉学生审题的步骤、解题的过程,评讲要到位。受题海战术的影响,学生解题时心理急躁,因此审题意识、解题规范意识较差,在现代文阅读中不能根据题干寻找关键字词句,从中寻找重要信息,因而失分严重。  

5.减少各种名目的检测次数,为师生创设静心阅读的平台。在认真研究、钻研教材,鼓励每一位语文老师自编练习,备课组共同研制每一次的阶段测试,集思广益,增强协同作战的能力。  

关于作文:  

平时的写作指导、讲评、修改每一个环节要夯实;  

可以进行序列化的作文指导或写作;  

规范文体,避免心灵鸡汤式的随笔;  

每一次的写作严抓审题和文体两个重点,帮助学生构建记叙文、议论文的常式框架,在文章内容的纵向、横向的拓展延伸上加以引导;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全体师生要始终关注周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要让我们的学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关于名著:  

尽早让所有学生走近名著,走进名篇,及时告诉学生现今的高考对语文学科的总体要求。要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不是考前印发类似高三文科加试题的材料集中恶补!必修四、必修五的课本教学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条件优越的备课组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相关的课文整合,精讲几篇经典文章,腾出点时间让学生阅读更多的经典(尤其是《课标》中提及的名著名篇),在方法上引领,在能力上提高,尽最大的可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昨天访问: 226675  |  今天访问: 238424  |  本月访问: 238424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7694647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