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动态>>中学研训>>中学语文>>高中语文>> 文章
必修一第三专题教材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919次

月是故乡明  

省华中 高一语文备课组宫春燕  

整体把握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登楼赋》),爱乡是个永恒的话题。爱家乡、爱亲人又是爱国的基础,只有爱家爱亲人,才能爱国,爱民族。爱家乡是永恒的话题,本专题即以热爱家乡、热爱亲人为主要内容。但爱家乡之情是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侧重点的。同时,在表达和语言运用方面也是不同的。本专题选的5篇文章,虽有共同的思乡爱乡主题,也都用散文的体式,但体现出了内容和手法上的不同,学习过程中,要通过鉴赏,体味各篇文章爱家乡之情,分析他们是如何传情达意的。本专题前3篇文章运用评点评点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法,阅读中对内容、表达方法的点滴体会、领悟、得失等都可随时  

记下,从中体现出评点者的审美旨趣和欣赏观点。后3篇课文,可以尝试让学生评点。因为本专题的学习方法是“文本研习”,认真阅读文本,把握内涵是很重要的。拟从课文的人文思想内容、表达及语言特色、教学要点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以下几篇文章。。  

文本解读  

一、《想北平》(抒情性散文)(老舍)  

1.人文思想: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深沉感情和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构思:首先用反衬手法,反复渲染,表达对家乡北平的热爱。接着比较欧洲四大历史都城,衬托对北平的热爱。再写对北平最突出的印象是其自然之美(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抒情结尾。  

2.语言、手法:平易通俗的语言特色,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穿插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  

3.教学要点:①思想情感的表达②小中见大的写作特色  

4.问题设想:日常生活的小事何以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家”的意义  

二、《我心归去》(抒情性散文)韩少功》  

1.人文思想:身居他国怀念家乡的深挚之情。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构思:首先写自己身居国外的特定环境(物质上的富裕与精神上的孤独);接着回忆家乡给人的特殊感受:温情的家庭、成长的故地(用音乐为喻,用他乡为衬托写);结尾点题:故乡的含义(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2.语言、手法:细节刻画,情理交融的警句。  

3.教学要点:探究理解作者一心归去的根本原因。 揣摩作者饱含情感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恋之情。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爱和恨。 理解作者对故乡内涵的独特思考,及对故乡深沉的爱的根源。  

4.问题设想:对归去的真正原因及作者爱恨交织情感的理解  

——《我心归去》不是我们常见的纯粹抒发乡愁的散文,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笔下的故乡的内涵不同于我们平常理解的出生地。他赋予了故乡独有的精神内涵,并探究了人为什么会思乡,故乡为什么会让游子牵肠挂肚,念念不忘,故乡的独特魅力到底从何而来、因何而在……所以我就设计以探寻思乡的原因、挖掘故乡的精神内涵为主要教学内容,把理解作者的爱与恨及其根源作为教学重难点。由于文章有许多作者个性化的独特思考和哲理性的言论,给我们阅历不深的学生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就着重指导帮助他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引导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带入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中。  

三、《乡土情结》(抒情性散文)(柯灵)  

1.人文思想:思乡的历史及蕴涵的人文积淀,培养爱乡爱国的思想。构思:首先写思乡在我国的悠久历史(乡土情结)及原因(生我养我、家庭亲情),再写思乡的两种主要情况(因生存发展、战争等灾难而离乡),继写爱乡爱国之情超越时空而存在,点明主题。  

2.语言表达:引用古今中外大量材料(诗、文、事)。  

3.教学要点:“情结”的内涵,小家到大家的情感升华,  

4.问题设置:对“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的理解  

四、《前方》(议论性散文)(曹文轩)  

1.懂得人生离家远行的实质(向往追求新的目标)与思乡爱乡的内涵(寻求精神的归宿和慰藉)。构思:先写人们离家远行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与人类相始终),继写离家远行、奔走道路的原因(对家以外的精彩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人生实质:不停的寻求新目标而出发远行,因而思家也成了人们精神的归宿和慰藉(永恒性)。  

2.语言表达:从现象到本质的揭示,议论性强,含义丰富。  

3.教学要点:摄影散文“像”与“文”的结合;离家目的的理解  

4、问题设置:怎样理解家非家的内涵。  

五、《今生今世的证据》(议论性散文)(刘亮程)  

1.家乡、故土、往事是人们成长发展的生活轨迹,面对新的世界和发展,不能忘怀故土家乡,不能割断过去。正确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构思:从人离开故土、抛弃故土的现象谈起——用大量的平凡生活场景说明:故土、往事是人生活的痕迹,是成长的凭据——人面对新的世界,不能忘怀过去的生活,人生正是从平凡中走来、成熟。  

2.语言表达:叙述、议论的结合,富有寓意的意象和深意的警句。  

3.教学要点:如何从“证据”切入对文本的解读;理解作者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物与场景的个性化表现,体悟文章富含哲理的的感情.把握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手法  

4、问题设置:刘亮程散文.表现出的物与场景的强烈个性化的写法.  

教学建议   

——本专题是以文本研习为主导学习方式的,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的充分认读,学会揣摩研习文本本身的词句来理解文章内涵和情感,尽量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求问题及问题的解决,并感知作者的情感。所以在课堂上我多次要求同学们阅读文本,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方式本身也弥补了学生家园之思体验不足的缺憾。但由于现代散文的文从字顺的特点,我们的学生常觉得读一遍后,什么都懂了,没什么问题可问,没什么问题需要老师讲,更没有什么地方值得细细研讨,这时就需要老师无事生非地设计教学问题使他们明白,没有疑问是假象,自以为读懂了可能只停留在对文章肤浅的认识上,其实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所以在处理本篇散文时,我就用看似很寻常很简单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教学生用剥笋法,走入文本深处,探索问题真相。    

1.关注文本,从文本出发,遵循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步步导入。用问题探究法教会学生学会用剥笋式阅读法解读文章。   

2.品味语言,平中见奇。教会学生在寻常字句中寻找不寻常的表意。  

3.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同时,要站稳老师的主导位置,既要引导学生  

思维,把握学生思考的方向,又要激发学生的联想,还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充分发挥穿针引线和启发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  

散文的教学,是情景关系、情理关系的感受和体悟,师生对话可以让学生在平等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放松思维、真切体验、真实表露。在双方看似随意的交流商讨中,老师也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便于随机引导,避免了教学的刻板性,在不经意中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也更容易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积累(如刘禅的乐不思蜀、鲁迅的《故乡》),对文本进行理解和鉴赏。但对话式教学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搭建起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同学等立体式的对话关系,而自己的这节课更多的只是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同学们之间的对话交流显得不足,与作者的对话,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背景生活探讨不够,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鼓励得也不够。  

昨天访问: 226675  |  今天访问: 183211  |  本月访问: 183211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7639434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