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动态>>中学研训>>中学语文>>高中语文>> 文章
必修五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926次

必修五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省常中 刘高平  

一、整体认识和定位  

1.必修最后一册,具有总结性质。四个专题可以提炼出这样几个关键词:科学——情感——人生——思想(情思或宇宙)。  

2.作好必修与选修的衔接和过渡,文本阅读和高考考点的联接和呼应。  

二、具体分析和建议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1.专题内涵:了解科学,认识科学,建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2.目标定位:掌握方法,拓展知识,参与生活。比如需要在阅读的同时整理说明文知识(抓住对象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还有本专题文章与高考实用类文本(科学小品)阅读也存在联系。可以在筛选信息,概括文意等能力点上进行必要的训练。  

3.核心文本:《物种起源》绪言 / 南州六月荔枝丹 / 斑纹 / 景泰蓝的制作 /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4.教材教法:  

第一板块,探索与发现:《物种起源》绪论 /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探索规律、思考价值和自身品格。比如《物种起源》绪论:从1837年就开始搜集事实,到1859年基本结束,但完成它还需要数月;重点不讲提前发表而是讲提早发表的原因;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这一通常被自然学者所忽略的方法作者重点写以表达他对这一方法的高度确信……都体现出科学研究所需要的求实严谨精神以及科学的方法等等。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则涉及科学研究所需的人格操守和道德良知问题。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否则科学发明将失去其价值和意义。可以补充爱因斯坦的《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而不成为祸害》。另外,说明文知识方面,《物种起源》绪论主要是说明语言的准确,《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则主要是下定义这一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的合理安排。  

第二板块,神奇的自然:南州六月荔枝丹 / 斑纹  

认识科学视野中的丰富多样的自然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传统篇目,此处不再多讲。只是我觉得十年前我们大多人可能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对荔枝不太熟悉,而荔枝现在已经走进普通家庭,结合生活用互动交流的方法来上或许会更有趣有效。《斑纹》的作者周晓枫是近年来颇为知名的散文作家,尤其是她的一些写自然的散文,沉静、细微、清新、优雅,风格独特。“个人能够认识的领域是那么狭窄——盲人摸象总被当作嘲讽的现象,其实正是我们生活的现状,相对于浩瀚世界来说,个人能够触及的部分是相当有限的局部。包括人体都是一座迷宫,我们对内宇宙的了解并不多于外部。”因此,本文一是要让同学静下心来读;二是不宜从方法入手,而应从思路入手,当作散文来教学;三是关键语段可以尝试让同学用平实直白的语言来表达,借此理解作者一些哲学思考,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小与大的关系,具体和概括的关系等等。应该会有一些独特有味的感悟的。建议大家读“故乡”网上的周晓枫专栏。  

第三板块,美丽的创造:景泰蓝的制作 /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科学与美的同构,按照美来造形。无论是一件艺术品还是一处景观核心价值(追求)就是让欣赏到它的人发出“美”的赞叹。因此传统篇目《景泰蓝的制作》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把握其复杂的工艺流程,更应去感受其追求和架构美的过程,以及这过程的艰辛和严谨,当然还有背后的喜悦。《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全新的一篇文章,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一种全新的语文视角,让人钦佩。它实际讲的是一个主题公园的设计过程,里面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理念:真正的大师懂得保护的价值,尊重自然,体现原生态,留存历史遗迹并融入现代元素以满足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而这一点往往非常难,有时需要坚持和据理力争。所以这篇文章很可能会是产生未来建筑设计大师的开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提供图片让同学欣赏,网上非常多。然后深入理解作者的设计理念,并且用自己理解的理念去审视我们这个城市的各大景观,并形成文字交流。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  

1.专题内涵和目标:对丰富多样的情感的体验、认识和评价。具体为亲情、友情和爱情,重在研习体悟。  

2.核心文本:陈情表 / 项脊轩志 / 长亭送别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箭与歌 / 别离,很显然我们要注意三个板块的文体区别。  

3.教学重点:诵读和鉴赏,尤其是多样的表情手段,比如通过写人、写事,写景,直抒胸臆,细节来抒情等等。  

4.教材教法  

第一板块,如泣如诉:陈情表 / 项脊轩志  

珍惜亲情 / 散文研读。《陈情表》一文可能很多人会不以为意,认为其虚情假意。这是一个难点。我们应该注意刘勰对表的解释,它不仅是奏章,我们还应特别关注李密本身的身份、地位和处境。从而去体会蕴涵文中的亲情、苦情、苦衷、孝情。注意作者在写事中流露真情,另一方面又准确把握住对方的心理,采用恰当的办法说理的写法。《项脊轩志》总的说是细小事,细微情,优美景,动人情,重点要注意白描、细节和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时可抓住“多可喜,亦多可悲”理解全文。但本文的复杂又真切的情感一定要细细体会,而这一切都与项脊轩有关。作者在简陋的“南阁子”里体会读书之乐,自然之美和生活之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精神上何等幸福和满足。“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每读此段,总会产生一种神往之感。这当然与作者的语言表达有关,句式有节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本身就是一幅诗意的构图。接下来表达对祖母的感激和怀念,辜负了上辈的期望的痛苦,再遭遇家庭变迁,温馨平和的婚后生活对他就是一种抚慰,但好景却不长。最后一段应该是情感表达的高峰,而他却说得非常地平静,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回首不堪回首的从前。一切尽在不言中,用物象传递痛苦的情感,追忆似水流年,物是人非,物非人非,经过“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的蓄势,两个数字的背后有多少苦涩的生活,就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审美空间,结句吾妻手植的“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包含了多少的悲苦啊。  

第二板块,执子之手:长亭送别 / 罗密欧与朱丽叶  

认识爱情 / 戏剧鉴赏。《长亭送别》需了解元杂剧和王实甫的相关知识,对19支曲子进行欣赏,尤其是每支曲子的表现手法和效果以及对崔莺莺的形象性格体悟,同时注意表达情感的多种方式,比如炼字、抒情方式、修辞和意象选择和修饰等等。《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与前文作比较阅读,同样是反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典型的冲破中世纪束缚的“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是一种如痴如醉的高峰体验(例读最后几段)。另外,它的人文色彩体现得非常鲜明,一面是家族世仇,一面是心中挚爱,如何选择?那还用说!读过结尾我们就知道了,虽然是悲剧,但爱情化解了世仇,这才是爱情的真正力量。当然它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人应当尊重彼此的选择,但同时你必须自己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是一定要告诉同学的。我们可以分角色朗读文本,同时品评手法,尤其是恰切的比喻和直接的情感抒发方式。  

三、旧日时光:旧日的时光 / 箭与歌 / 别离  

感受友情 / 诗歌研读。可以补充歌曲《友谊地久天长》,中英文对照阅读。重点可放在《别离》上,因为它可以引发我们对离别的多重认识。友情因别离而得到升华,毕竟还有曾经的美好和再见的期待,应坦然平静地接受人生的变故等等,如分班,友人出国等。其他略。  

第三专题:直面人生  

1.专题内涵:如果说上一专题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的话,那么本专题则回到人自身,思考态度与个体生活和人生价值的关系。即人要正视人生的苦乐顺逆,勇于面对生活的选择和考验。  

2.核心文本:报任安书 / 渔父 / 记念刘和珍君 / 论厄运   

3.教学重点:诵读——探讨——注重整合  

4.教材教法  

第一板块,生存选择:报任安书 / 渔父  

生与死的选择。教学中可以拓展阅读读本“生与死的对话”。两篇文章可以对照阅读。文体不太一样,前者是对朋友倾诉衷肠:对名节的坚守,苟活的痛苦,在痛苦中发愤读书。后者则是想象中的对话,反映的是自我内心的激烈冲突。《报任安书》文本阅读有难度,需要在字词与文意梳理上下一些工夫。在此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曲折笔法——欲言又止,止而又言,曲折笔法后面的曲折心理。死与辱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士可杀,不可辱):只有死方能不辱。但过去的士人又有一个人生价值标杆:即三不朽。受极辱和追求不朽又是一对矛盾,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问题。这样的选择是非常艰难的,我们要能体会到史公内心的痛苦挣扎,进而去感悟他的生死观。其实在那样的环境里,死亡让人恐惧,活着更需要勇气,需要精神支撑。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当然,那就是修《史记》,用书来洗刷自己的耻辱。所以我们读到最后一段,看似在对任安说“不能救,也没法救”,因为自己的教训惨重。实际还在传递另一层意思:因为《史记》未完成之故,史公可为少卿死,可《史记》不能因少卿废也。最终他在巨大的屈辱之下完成了不朽的追求。  

学完以后,我觉得可以先读两篇选读篇目第三板块的《论厄运》和《直面苦难》,去思考探讨如何面对顺逆的问题。逆境造就英雄,苦难中显出人的尊严。然而现实中大多人都是在逆境中沉沦、消亡,这又如何看待?  

《渔父》文本简短浅易,但嚼而有味。比如屈原的形象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千古无出其右。或许是物质上的匮乏,但更多是精神上的苦闷。再如他的语言:“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连续反问表现出他在黑暗现实面前对理想的坚定和执着。再如最后的神态动作描写: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多么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恬然自安,多么从容洒脱。这就与屈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但哪一种人生态度更可取,尤其在当今,可能应当是后者。但屈原身上体现出的贵族精神却又是穿越久远时空的。为了自己的“美政”理想,不盲从,不合流俗,甚至死不足惧。这跟俄罗斯的十二月党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所以它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二、真的猛士:记念刘和珍君  

这篇文章是很值得一读的,“死亡是现社会最动人的悲剧”,文章从死来探讨生的意义,有着太多的品读余地和很大的探讨空间。比如他用直接的话语:我也早觉得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反复),我实在无话可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连缀全文,既是结构的特征,也是最饱满的情感的最恰如其分的表达。又如人物形象的刻画,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同时又那样有责任感和正义感:“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等语言都非常简洁传神。还有鲜明的语言表达特色,如虚词、句式、反语对表情达意的强化:“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将野蛮的暴政、遍布的流言、大多数人的麻木、请愿者的勇毅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文章对猛士、庸人和苟活者的表达,至今仍不过时:“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换一个时代,我们又是否是一个庸人呢  

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1.专题内涵:体认人的内在道德与宇宙的关系,思考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追问。康德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他们,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教材第一版选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结论”一文)  

2.核心文本:逍遥游 / 兰亭集序 / 我为何而活着   

3.教材教法  

第一板块、心连广宇:逍遥游/ 兰亭集序  

人要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和经验。我们可以对两篇文章作如下分析理解,《逍遥游》:想象鲲鹏——小大之辩——均有所待(不是以小衬大)(寓言笔法、拟人化)——再写四类人,两位神仍有所待——视野完全通向了无穷的宇宙,个体是多么渺小卑微,必须超越个体的存在。这就是心连广宇。《兰亭集序》:写乐境(注意写景的层次和语言修饰上的特色)——写痛感(聚欢散悲,生命短暂,而死与生都是人生的大事)——写感怀(仍然是表达人是有限的渺小的存在,但当豁达,珍惜眼前的有限的欢乐或争取做成一些事情)。所以读这两篇文章除了文言知识,要能从古人的文章中读出今人的智慧来。  

当然《逍遥游》的阅读难度更大一些,体现在文句、文脉的梳理和对作者思想的认同上。因为文章呈现的完全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和心灵的绝对自由,功名、利禄、地位、财富等都妨碍逍遥游,只有彻底屏弃才能获得精神的飞升。所谓“无穷”就是超越客观时空的虚幻世界——这是难点,这种“虚无”会使读者产生隔膜感,甚至认为其消极也完全正常。我觉得能让学生再次体会到“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在努力追求的同时,不为名利所累,不要人为给自己套上枷锁,也就够了。  

第二板块,伟大的情思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我为什么而活着  

认识人靠思想理性来超越有限的存在,思考短暂的人生应有怎样的追求和品格。  

昨天访问: 226675  |  今天访问: 187381  |  本月访问: 187381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7643604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