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430次
对此次教学设计的综述
1、关于本课教学的结构
本课有两大任务,第一是体验数字化声音的获取过程,第二是认识数字化声音文件的基本知识。因此一种最自然的教学结构就是先指导学生经历数字化声音获取的实践,然后对实践过程中涉及的“文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知识性的认识。这种顺其自然式的结构被多数老师采用了。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老师将“声音的获取与加工”视作一个“整体”来架构教学,设计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活动,本节课进行“获取”,下节课将获取的声音进行加工。我们认为这样的设计在架构上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学生去经历了一个完整且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此,还有一点不得不提,仍然有少部分教学设计谈不上“设计”,也没有所谓的“结构”,只是照搬教材或者过去“讲解—操练”的那一套。
2、关于“分组”的活动形式
许多老师在本课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分组活动”。事实上,在常态教学中“分组活动”并不常用,因为在外部条件方面,目前多数机房的计算机摆放方式不适合“小组集中”。在内因方面,也不常有“一定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事”,于是许多时候都是为“分组”而分组。例如,教材中罗列了所谓的“三种获取声音的方式”,一些老师就机械地把学生分成相应的“三组”,而对怎么分?分组后怎么做?等至关重要的预设一带而过,甚至只字不提。拿这种预案到课堂设施会有什么效果?大家可以试想一下。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需要刻意排斥“分组”这种活动形式,但是在活动预设和教学组织方面,分组活动要比统一活动复杂得多!我们期待着精心设计,效果显著的分组学习,也反对打着“分组”的旗号,却做着“放羊”的事情的、既不中听也不中看的那一套。
3、关于“教学设计”的设计性特征。
首先,这是对教学活动所进行的一种预设,而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不仅预设了自己的行为,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详细地“预见”了学生的所言所做,俨然就是一个“教学实录”,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其次,“课时”教学设计的精当之处在细节!先做什么后什么?这个环节与下环节之间如何自然衔接、过渡?每一项实践活动的难点在哪里?应对之道又在哪里?屏幕广播什么?板书什么?有相当一部分教学设计中什么都不缺,就缺对这些活动细节的设想与安排。
对各个设计的点评
1号:“网上下载”这个环节与“声音文件格式”认识活动相结合,“录制声音”与“选择适合实际需要的声音文件格式”相结合,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问题是整节课的系统性与架构很不严整。
2号:设计中充分关注了初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在第一项任务设计中,将实践操作与分析思考相融合,这是科学的做法。在课的末尾,通过提问,将本课学习与后面学习相联接,承上启下,别有用心。
3号:“导入”部分有些特别,主体教学采用了“分组”方式来进行,已经注意到了对“分组活动”的指导问题了,但是对“分成三大组”所带来的弊病也没有正确应对。
4号:整体上没有鲜明的“结构性”,细节上的欠缺也很明显,照搬教材的很多。
5号:基本上是“教教材”,“设计”的成分较少。一些“活动”设计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要求学生通过用耳朵听声音,来给不同的声音的“音质”、“特点”作出判断与分析,试想一下,这可能实现吗?即便可以,根据本课主旨,有这个必要吗?另外,在“获取声音”方面的指导过于粗略,这样的活动恐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6号:课堂的主体活动方面几乎没有“设计”,“分组”活动与“任务探究”重复安排。
7号:问题1:这节课有没有有必要安装软件?问题2:“从网上下载自己喜欢的音乐文件,注意每种格式都要包含当中”请问这个任务如何完成?
8号:“设计意图”的撰写较成功地表现了设计者对信息技术课改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非常注重“方法”的迁移,考虑得也很全面,美中不足的是整个设计还缺一点“协同”和精巧。另外,学习素材采用“国歌”,这一点还应再权衡一下其中的利弊。
9号:“导入”部分感觉很“绕”,能“激趣”么?整体结构上层层递进,在“分组活动”的指导方面也作了一些有意识的安排。
10号:设计很新颖,对教材的依赖得很少,在设计上的最大特征就是将声音的“获取”和“加工”视作一个整体来布局,用一条主线将两部分的学习贯穿起来。欠缺之处在于对学生活动开展的指导还太粗略。
11号:在设计上的确呈现了良好的“结构性”,从实践着手,指导学生在实践后反思、提升。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设计中的“分组”,第一,分三组,每组人数过多,不便于实践活动的展开,也无益于让学生获得普遍动手实践的机会。第二,现行机房的机座设置也不便于这类形式的学习活动的展开,因此恐难获得预想的效果。
12号:设计中非常注意“小情境”的创设,前后教学环节之间的关联、过渡都很“自然”、流畅。但是在“录音”等活动的安排上还不够细致,是美中不足,也是许多老师都犯的通病。
13号:问题很明显,在整体安排上,老师先“讲一通”,然后再让学生“玩一会”,而在任务预设、活动组织上无所作为,这样的课已经很“过时”了。
14号:设计的“系统性”较好,在结构上呈现出由分到合的态势,前面通过“不同”的获取方式获得“不同”的声音,最后再进行比较和分析,将声音的相关知识自然地呈现出来,整个设计在架构上是较完备的,但是,本课设计的任务较多,指导过程很简略,学生能否顺利完成,还是有些让人担心。
附件:教学设计
昨天访问: 226675 | 今天访问: 239662 | 本月访问: 239662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7695885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