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局>>教育资源>> 内容
廿载教书梦 回眸看教育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03-30    浏览量:4156次

——《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拥有让许多人艳羡的寒暑假,与其把漫长的假期纯粹当作休闲娱乐的消遣,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个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实现终身学习的契机。这个假期我仔细拜读了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的《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可谓感触良多,受益颇丰。品咂斯文,有感同亲受如身临其境处,有切中时弊欲拍案叫绝处,有发人深省而陷入沉思处,琢磨文字,如与先生交游,似面朝先生对话,一位七十余岁长者的智慧,着实叫人叹为观止,静水流深,浅语含蕴,珠玑其文,璞真其人。

  钱先生作为当代批判型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一直以来心系教育,更能“超越教育而言教育”。《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一书囊括了先生对于当下中国教育审慎细致的观察和他精辟独到的见解。篇幅不长,说起来其实只是收录了先生在学术讨论会上的一篇讲稿,以及替两位老师新书所作的序文。首辑历陈先生参与中国教育的见闻感受,悉述先生对于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观察与思考。次辑升华提炼出一名真正的教师需要韧性与智慧坚守,秉笔直书“尽管大环境出了问题,但我们自己却要坚守扬恶抑善的人的底线,教育的底线,文学的底线。”本书虽不是洋洋洒洒的宏煌巨著,然言有尽而意无穷,有限的篇幅之间浓缩了先生透辟的思想精粹,实属不易而可贵,我从事教育工作屈指数来也已经二十余年,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我的“教育梦想”一路走来,由青涩而成熟,由迷茫而笃定,也曾困惑,也有失落,却从没有失掉心中的那份信念,同先生的“韧性坚守”相互映照,我也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感悟,既是受了先生文章的砥砺,发共鸣抒胸臆,也算是对廿载教书生涯的一点总结和思考,期以自勉。

  本书开篇辑录了钱先生在王尚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详尽阐述了关于中国当下语文教育改革的观察与思考,我作为一名常年在一线从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对于文中提到的许多观点真的是感同身受。周有光先生说:“王尚文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从本体论的角度认识语言,以语言不仅仅只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为逻辑起点。”钱理群先生更加具体地把王的教学思想体系归纳为一个基本逻辑点:包括语文和人的关系,中学语文教育和人的关系两个侧面,以“人”、“人的生命”为中心,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以“立人”为出发与旨归的教育的“人学”,有很强的人本主义色彩,以生命哲学为其根基,可概括为“人本主义的生命教育观基础上的新语文教育学”。相较于传统而主流的科学主义教育观基础上的语文教育学,我和钱理群先生一样更青睐更认同王尚文的人本主义的生命教育观基础上的语文教育学。何哉?吸引我的正是为许多功利的工具论教育家所忽视的“人文性”,中学的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本该最具有人性观照和人文魅力的课程,却在许多教育家那里被偏狭地视为交流的工具,过分重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甚至对学科的性质、教学原则和方法作了硬性的统一,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其实远远背离了语文的本质“人文性”。真正的语文应当是什么,对母语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固不可少,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习惯,使他们热爱母语,理解感悟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魅力,要做到这一点,唯工具论的强行灌输,逼着孩子们死记硬背生涩枯燥的文言文选段,深奥艰深的名家散文,强迫他们啃下鲁迅、宗璞、季羡林,恐怕是南辕北辙渐行渐远,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是循循善诱的引路人,必能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必能把孩子组织起来体验生活的真实而非在云端空谈,必能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神奇瑰丽的文学殿堂。

  路易斯·康说:“学校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个谈论自己的想法。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我们需要的不是三尺讲台教鞭威吓下呆若木鸡的孩子,他们早已丧失了探索求知的渴望;我们弘扬的是在亦师亦友的自由氛围下,孩子们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我以前有一个学生,特别喜欢写诗,他把自己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创作诗歌。他的班主任得知这件事情,觉得会影响他的学习,就不准他再写下去了。他后来困惑的找我寻求意见,我鼓励他继续写下去。诗歌本是抒性灵的至纯至美之物,无疑是富有人文气息的好东西,孩子既然有浓厚的兴趣,为什么不支持呢?唯分数至上,语言工具论的观念我是不以为然的,这个孩子在接下来的两年一直坚持笔耕不辍,居然写满了厚厚的几本册子,他的学习成绩也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顺利的升入华中,临毕业之际我兴起题诗相赠,他激动地对我说“能遇到一位认可支持我写诗的老师,实在是我人生的幸运。”现在这个学生在某网站有一份颇不错的工作,谁说的准不是当年写诗的经历给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呢?在我的课堂里我向来反对照本宣科,对着教案把知识要点一股脑倒下去有什么意义呢?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堂课都没有学生愿意听或者听完一堂课,你问问他们得到了什么,他们回馈你的是茫然无措的空洞的眼神,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无疑是失败的。记得几年前我和一群已经为人妻为人父的学生们聚在一起吃饭,席间有个同学讲到当年上课的情形:“老师,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你当年给我们上《陈毅市长》的时候一人分饰多角给我们朗诵,真是绝了。”此时又有个学生搭腔:“当年我上课捣蛋调皮,老师你让我农忙时回家跟着父母去田里干了一天活,回来交了篇心得,那一次是我真正开始思考学习是为了什么……”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最大的满足莫过于此时了。所谓语文教育学:一方面是“研究人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运用”的“语文学”,另一方面又是“研究如何培育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运用”的“教育学”,当我们从以“分数”为本位进步到“人本位”,关注人文,关注生命,便是教育的成功了。然而在今天的社会,当“人文性”成为热门、显学、时尚,同时又惨遭歪曲,阉割,“人文性”变成了“人文秀”,无怪王尚文先生有“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之叹。

  那么在这样的教育现状之下,就需要我们教师靠韧性与智慧坚守。钱先生在本书中直言:“中国教育包括基础教育的大滑坡,是从2000年开始的,这一代教师分化严重,在压力和诱惑下,有的迎合而高升,被应试体制培养为接班人,有的消沉了,然而还有人在艰难中坚守。”确实,功利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逐渐变味,而一直马不停蹄的教学改革又让教师摸不着头脑越来越不会教不敢教。“语文应该怎么学?语文应该怎么教?语文应该怎么考?”王雷老师在他《语文教学,我的八个不明白》中的忧愤之声虽然刺耳但直击要害。多读多思多练笔,不要故弄玄虚,不要花花哨哨,一篇作文,几篇文章阅读足以考出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何必增加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题海疲于奔命?这是他给我们的解答,细思之不无道理。在我看来,语文教学与考试的改革沸沸扬扬改了20年,无非是这山压了那山,这派打倒那派,无非是语文课本增删改订,调整一些篇目,追根溯源究其根本,语文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重在“人性”,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以文化心”,不能“动心”的知识灌输和能力训练都是失灵魂的“残缺教育”,语文教育应当坚守“诗性”,人是寻求意义寻求诗意的动物,“只有在诗意的状态下,人才出场”。这些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不遗余力坚守的,我们是在做“人”的教育,不要用分数来量化业绩,不要靠应试来拘泥形式,不要忘记我们成为教师最初的梦想。

  行文至此,百味浮生,感慨万千,系于一句:廿载回看教育事,知不可为而为之。便是先生所言的坚守了。

昨天访问: 252859  |  今天访问: 137827  |  本月访问: 4356925  |  上月访问: 7102978  |  访问总数: 160597832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