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局>>教育资源>> 内容
找到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04-01    浏览量:4268次

——读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一直都很喜欢读刘震云的小说,一直觉得他是一个有着草根情结、平民意识而又冷静、理性地观察、思考社会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并没有多少悲天悯人式的同情,也鲜有痛心疾首式的批判,更没有愤世嫉俗式的控诉、抨击。但他以一种小人物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的众生相。从《塔铺》、《单位》、《新兵连》、《头人》、《官人》、《官场》、《一地鸡毛》、《手机》到《我叫刘跃进》,再到《一句顶一万句》,他的小说都让我们感觉到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何等的不容易,但我们仍然在勇敢而坚强地活着。

  第一次听说《一句顶一万句》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本以为是一部反映文革社会的小说,后来得知此小说竟然得了“茅盾文学奖”,于是买来此书,两天一夜,一口气读完。读完此书,才发现刘震云以“一句顶一万句”作为书名,毫无政治上的回味和深意。《一句顶一万句》一书呈现给我们的仍然是普通的民众,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小说中的主人公身处社会最底层,他们忍受着孤寂、贫寒的折磨,生命之路幽邃苍茫,但他们有着人最本真、最原始的追求,他们渴望幸福,渴望得到世人,特别是身边的人的理解和尊重。

  虽然《一句顶一万句》号称是书写“中国人的千年孤独”的“大书”,好像此书出版时也以此为招人眼球的噱头。但我以为,此种说法虽然有理,但并未解释问题的本质。小说中吴摩西、牛爱国祖孙两代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到处寻找。在熙熙攘攘的如海人潮中,找不到一个说得着的人,找不到友情,找不到亲情,找不到爱情。找又找不到,但又不得不找,这是何等的凄凉、寂寞,是何等的孤独!但透过这种凄凉、孤独和寂寞,我们似乎又隐隐感到他们追寻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寂寞!

  《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杨百顺(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走出和走向之间,草蛇灰线,绵延百年。但在这绵延百年中,作者并没有像我们以往读到的小说那样把主人公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表现小人物在历史的大潮中的抗争和无奈,并没有出现波澜壮阔历史风云变迁。相反的是,作者为我们展现的背景似乎没有多大的变化,除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所造成的城镇建筑的变化外,人还是那些人,至少还是那样的人。百年后的人并没有比百年前的人有什么本质的变化。他们仍然生活在凄凉、孤独和寂寞中。

  小说上半部分写的是“出延津记”。杨百顺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农家,我们在很多小说中看见的是这种家庭背景中呈现的是一种甘苦与共、相濡以沫的温暖与亲情,而杨百顺的家庭中却缺少这些。他的父亲曾把别人当朋友,别人把他当傻子,他给人掏心窝子,人家捉住他的实诚算计他。这个家庭生活逼厄,家人都为私利而打着各自的算盘。杨百顺自己从少年时代结识了老李、老段、老裴,青年时拜师老曾学宰猪,跟老蒋学染布,拜老詹为徒,跟老鲁学破竹子,帮县长种菜,后娶寡妇吴香香为妻(娶亲后的杨百顺随妻姓改名为吴摩西)。我们可以看出,他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事由,也就是为了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他原本善良,他把结识的朋友都视作知己。然而吊诡的是,“他把别人当朋友,别人压根不把他当回事”,他时常受到奚落、耍弄,甚至背弃。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和吴摩西关系最“铁”,能够说得上话的朋友——邻居老高,居然和他老婆吴香香数年如一日的通奸,他竟然丝毫不知情。他掏心掏肺地对待自己的妻子吴香香,而这个原本应该和自己贴心的另一半却和自己离心离德。有人说,人生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活在世上,找不到值得我们信赖的人和事。在整个上半部分中,能够称得上为吴摩西朋友的只有并无血缘关系的养女巧玲,为了寻找丢失了的巧玲,吴摩西不惜去乡走出延津,踏上了“在路上”孤独的行程。

  而下半部“回延津记”,似乎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吴摩西的养女曹青娥的儿子牛建国,为了摒弃孤独找寻“说得上话”的朋友,一步一步走回延津,也延宕了一段“在路上”的孤寂。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妻子,先是从山西沁源出发,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从南到西、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一路走下来,也走了二十多天,为了寻找工友陈奎一,最后来到滑县,结果又去了延津,在外边转了一大圈子,事情到此本该为止,以为找不到妻子他就该死心回山西沁源了,可是又出了一档子事:为了寻找外出扛活时他在河北泊头路边店里外遇的章楚红,他又踏上去张家口的路,开始了新的寻找。

  通读整篇小说,我们可以看见,生活在这个背景舞台上的所有的人其实都处在一种茫然的状态中,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是为了什么,他们都在苦苦的寻觅,但似乎都离自己的的理想生活状态很远。小说中的主人公到底生活在什么状态中呢?我们其实可以从两段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发人深思的很精彩的对话中略见端倪。

牧师老詹对杀猪的老曾说:信主吧。

老曾:跟他一袋烟的交情都没有,为啥信他呢?

老詹:信了他,你就知道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老曾:我本就就知道呀,我是一杀猪的,从曾家庄来,到各村去杀猪。

老詹:你总不能说,你心里没有忧愁。

老曾:那倒是,凡人都有难处。

老詹:有忧愁不找主,你找谁呀?

老曾:主能帮我做甚?

老詹:主马上让你知道,你是个罪人。

老曾立马急了:这叫啥话?面都没见过,咋知道错就在我哩?

……

老詹对杨百顺说:“你想信主吗?”

杨百顺脱口而出:“想。”

  杨百顺说完没有什么,老詹倒大吃一惊,好像不是他问杨百顺,而是杨百顺在问他。他不禁反问:“为啥?”

  杨百顺:“我原来杀猪时,听你说过,信了主,就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前两件事我不糊涂,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后一个往哪儿去,这几年愁死我了。”

  老詹拍了一下大腿:“主想引导众生的,主要就是这个;前两个说的都是过去的事,倒还在其次。”

  杨百顺:“我信了主,你能给我找个事由吗?”

……

  从这些对话可以看出,老詹和老曾没有沟通的可能,和杨百顺也没有沟通的可能。中国人对詹牧师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自我意识是没法理解的。但从潜意识里,每个人又都有着强烈的欲望,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而在第二章《回延津记》,牛爱国在寻找与人私奔的妻子时,为了安排女儿上学问题时,他给姐夫宋解放打电话,在这里,作者也安排了几句意味深长的对话作结尾:

  宋解放在电话里喊:“你在哪儿呢?”

牛爱国:“远得很,在广州呢。”

宋解放:“还没找到庞丽娜和老尚吗?要不回来吧。”

牛爱国:“不,得找。”

  并不在广州的牛爱国,为了证明自己仍然在寻找妻子庞丽娜,他在电话里撒了一个谎。至于他找到庞丽娜没有,不知道!找到之后会怎么样,也不知道!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还要无休止地寻找下去,至于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谁也想不到。

  由此看来,不论所处的什么时代,也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像影子一样跟着人的孤独和苦闷,正说明了人的精神上处于孤立无援状态。于是人希望说得上话,希望解除孤独,希望被理解,希望得到人与人的沟通和温暖的抚慰。就像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一样,世上人人都孤独,永远都处在摆脱孤独的努力之中,以至不惜人为地制造某种虚假的响动和声音。于是,他们开始了自己的追寻。

  看到此处,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法国著名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一直等戈多,到死了戈多也没有来。但只要有等待,总归会有希望,总归会有等待下去的理由。同样道理,我们的人生一直在苦苦追寻,追寻什么,能追寻到吗?我们自己其实也并不知道,但我们仍在苦苦的追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希望!

  那么,我们如何才不孤独,如何才能获得生活的幸福感?著名学者于丹将之归结为“活在当下”,简单讲就是不思前、不想后,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这就是幸福。但是本文作者刘震云通过对生活的体悟,用吴摩西养女曹青娥的话讲出了活人的新方法——“不看现在看将来”。说得再通俗一些就是“要满怀希望的活在当下。”你想想,活在当下即是务实,而不看现在看将来却是有盼头的务实,那个更好呢?其实,从本质上讲,无论杨百顺(吴摩西),还是牛爱国,他们“出延津”也好,“回延津”也好,他们苦苦寻觅的就是一种对生活的希望,一种未来的生活,一种活在世上的幸福感!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每天面对琐碎、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巨大的高考压力,有时真感到心力交瘁,有种迷茫和失意的感觉。我们要面对同学、朋友升职、加薪带给我们的压力,我们还要时时耐得住寂寞,更要学会忍受:忍受学生的不听话和叛逆;忍受学校领导的苛刻要求;更要忍受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家庭、自身心理甚至是身体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我们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不能对家人发泄,也不可向同事发泄,更不可向学生发泄,更更不可向领导发泄。我们在惶恐中、在焦虑中、在无助中艰难地生活,我们找不到一个可以说得上话的人。

  但是,如果我们一直用这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工作、生活,我们将毫无乐趣可言,我们会一直孤独、一直郁闷,如果我们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日子里,在没有与日俱增的存款,没有一步一个台阶的升迁的过程中,我们如果守着这份清贫、这份寂寞,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我们将会快乐得多、幸福得多!

  有了这个活着的方法我们就找到了幸福生活的金钥匙,在这个忙忙碌碌、并不完美的世界上:可能现在工作不顺心,但是将来可能会顺心,我们得有盼头的幸福地活着;没有说得上话的人,将来可能就会有,我们得有盼头的幸福地活着;两口子现在不好,将来可能就会好,我们得有盼头的幸福地活着;学生现在叛逆,将来可能会懂事,我们就会有自己的成就感、幸福感……

  就如萨迦格言所言“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只要我们生活在希望之中,我们就会,虽然寂寞,但不孤独;虽然平凡,但不平淡;虽然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容易,但我们仍然在勇敢而坚强地满怀信心地活着。“不看现在看将来”,我们要满怀希望地活在当下!

昨天访问: 252859  |  今天访问: 144173  |  本月访问: 4363271  |  上月访问: 7102978  |  访问总数: 160604178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