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23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6760次
一位专家说过,人类语言文化是生存环境的适应和精神世界的建构。时下,大学校园里充满耳膜的“异类语言”,正是流行与时尚涌入的产物。在校园“另类”元素不断变换频率并蒸蒸日上的时候,“异类语言”的大行其道,倒也不是什么让人惊讶的事情,只是这些“晕菜”、“我靠”、“我倒”、“特困生”和“觉皇”等“异类语言”,常让圈外人一头雾水,备感茫然。
留心观察如今的大学校园,“异类语言”可谓比比皆是。贺岁片中的台词“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做人要厚道”、“人心散了,队伍越来越不好带”等这类脱胎于影视的语言,在校园中俯拾皆是,而味道显然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极具调侃和幽默的内涵,令其在学生中广为传诵。
所谓“特(困)生”──是指早上第一节课就打瞌睡的学生,“觉皇”──是嗜睡的人,“人性”、“甜蜜”、“晒月亮”、“青春必修课”──是约会的意思,“白骨精”──是白领骨干精英、“恐龙”──形容很丑的女生,“青蛙”──很丑的男生,“飘飘”、“玻璃”──同性恋,“老孔”──假正经……等一类的网络流行语,由于琅琅上口,更是风靡一时。
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基于对流行时尚的追求,面对“异类语言”的简洁、鲜活、生动、搞笑、减压、调侃甚或可以起到掩饰隐私的作用,显然乐于接受并且广泛使用,唯此才认为是不落伍、不掉队的表现。一些在校大学生坦言:生活在校园、学习在校园,面对这种环境中“异类语言”的侵入,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不可能置身桃源之外,否则连别人说什么都不知道,搞得沟通交流都成了问题,还怎么融入这个群体。
因此,校园“异类语言”传播之快,大概少有与之能比的。一个顾姓学生说:“网上刚出来一个新词汇时,校园里有人用了,于是自己跟着用,这时自己还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人。不到一周,上学放学走在路上,沿途能听到这个词至少四次,这时就已经普及流行了。”
当今社会,娱乐性电视节目、时尚杂志和广告等社会传媒的渗透作用显而易见,作为社会一隅的校园,当然摆脱不了这种侵袭。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一夜间在校园里被学生们广泛使用,而金庸武侠小说中“灭绝师太”,则被学生们缩编成“灭绝”,罩在那些看似古板的女才子身上。可见社会传媒对于学生的影响之大。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对于处于紧张学习状态的大学生而言,需要有一种精神调剂品。幽默诙谐、表现力丰富的语言恰好能让他们紧张的精神很快松弛下来,同时又满足年轻人求新、求异、求变的心态。当然,校园流行语中有些显得很“痞子气”,十分不健康,如果放任自流使其流行开来,无疑会遗害无穷,不但优美的汉语言文化会被糟蹋,还会引发社会问题。所以,对于盛行校园“异类语言”要进行正确引导,使之成为健康的语言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