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23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4225次
2014年12月初,全国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在深圳大学举行。在市艺教中心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音乐协作组的12位教师有幸参与了此次观摩活动。
由于报名观摩的老师人数较多,原本三天六场的激烈赛课,采取了随机发放听课入场券的方式,每人只能凭票听其中的五场。尽管如此,深圳大学元平体育馆内场场座无虚席,每天我们都是为占上一个最佳位置起早乘车赶到赛场,中午草草吃饭占座。当全国各省市脱颖而出的音乐课,异彩纷呈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尽享着来自温暖冬日里的视听盛宴,忘却了久坐时的酸痛。精彩的教学展示带来的美好感受至今仍让我回味其中。
富有童趣的一课——《母鸡叫咯咯》
《母鸡叫咯咯》是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夏湾小学解翔老师的一节二年级歌唱综合课。她以一身农场主的打扮出场,身着围裙、头戴头巾,还有大屏幕上各种动物的农场景象,学生们一下子就被这些有趣的信息吸引过去。加上她幽默诙谐的语言和体态,学生很自然地被这个富有童话般的情景感染,一个个化身为母鸡,围着农场主转,时而啄米,时而散步,时而下蛋……就连听课的老师也沉浸其中,忘记了一直在做的听课记录,仿佛这不是在听课而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的童话剧。整节课上,学生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孩子们忘我的表演和灿烂的的笑容是在向人们诉说他们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
反思:低年级的课堂秩序难维护是普遍老师苦恼的问题。可是在解老师的这节课上,却丝毫不必担心这个问题。总结原因,就一个字:“趣”。这次观摩课上,针对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大部分的音乐教师都创设了一个或者两个简单的故事情境,魔力神秘、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孩子们更加主动地去接触音乐本体,更加形象地感受音乐本身所描绘的场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令人震撼的一课——《打枣》
《打枣》是由重庆市巴蜀小学马红磊老师执教的一节三年级欣赏课。乐曲用三件民族乐器(唢呐、咔腔和口弦子)塑造了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传统的民族民间器乐欣赏曲,主要让学生通过辨别乐器的音色并了解乐曲结构即可。教学方法多是介绍、聆听、讲解为主。而马老师竟然准确、灵活地运用这三种乐器进行了演奏,一出场,就凭高超的技艺震惊全场。随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乐器结构、演奏体验、对比聆听、模唱旋律,让学生对这三种吹管乐器的音色有了深刻的认识。最后,马老师引导学生为乐器拟定人物形象(老爷爷、小姑娘、中年人),将学生对应分组,听乐曲表演形象,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听辨能力,了解了乐曲的组织结构,而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乐曲,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获得了民族器乐带来的别样的视听体验。
反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此次音乐观摩课上,很多老师都选取了能够展现自身专业特长的资源,从而最大程度展现了自己的魅力。吹拉弹唱,载歌载舞。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以技能平平者明显吃了亏。这叫我情何以堪?总结一句话:曲不离口,琴不离手,舞不离身。想出手时就出手!
具有创造性的一课——《赶圩归来啊哩哩》
来自山东省济南的王晓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歌唱综合课《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师生尽享创作的魅力。教学中,王老师先通过表演陶笛独奏彝族乐曲使学生对彝族歌曲产生兴趣,从而也达到了创设情境的效果。再重温歌曲并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感受同一首歌以民歌、流行、摇滚展现出的不同风格,感受音乐的魅力。再慢慢地因循诱导,引导孩子们分别从速度、节奏、和情绪三个方面的不同去分析三个版本,通过改变歌曲原来的速度和节奏,最后形成了孩子们自己改编的版本。整个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样改就能变成怎样,而是一步一步有目的、有方向的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不同的规律,感受其中不一样的节奏,最后再总结学生们自己的感受,归纳汇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主要的思考者、主导者。整节课学生们情绪高涨,对创作充满热情。在场的所有老师和评委们都被王老师和孩子们那种默契的合作和精彩的表演深深感染,掌声不断……
反思:音乐源自生活,音乐创造奇迹。像这种独具风格的创编活动课我们很多老师都是第一次见识到。这本是一节复习课,教师却打破常规,注重了编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看着学生尽情享受着创造带来的乐趣,陶醉于自己创造的美妙音乐中时,我想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平时教学中我们虽也有过创编尝试,但大多是在常规的歌唱课上浅尝辄止。不是学生反应不积极就是时间不够直接Pass了。多少小“贝多芬”“莫扎特”被我们扼杀在摇篮之中!所以从现在起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观念,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引领学生去创新时才能得心应手,否则真是力不从心。此外,一节优秀的音乐课,不仅需要一名好的教师,还需要优秀的学生。这次观摩课上让听课老师敬佩不已不仅有赛课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拿手的绝活,还有深圳小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活跃敏捷的思维。所以我们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有待提高。倘若学生见多识广,音乐素质强,就不会出现“一石激不起千层浪”的尴尬场面。这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去培养。
这场音乐盛宴虽然已结束,但很多音乐食粮仍需细细咀嚼,慢慢消化,化为营养滋润今后的教学和生活。作为音乐老师,我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我需要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努力实践,勇攀音乐教育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