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23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3779次
过程阐述时——“浓缩的不是精华”
现象:把对“教学过程的阐述”作为课堂教学“真实的再现”。
结果:对“师生交往环节”琐碎、平淡的描述,破坏了评委对说课者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主导性”教学策略的整体感受,难免会产生厌倦。
分析:在说课中对“教学过程的阐述”与“课堂教学的展示”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表现时间”与“表现空间”两个方面都非常有限,“说过程”的时间最多十分钟,因此在真实课堂中的师生、人机等多种空间、关系的交互在“说课”的场景中大大简缩了,因此需要说者也必须进行“浓缩”,托出“整体思路”、彰显“精彩”环节,如果还是将宝贵的时间化费在对平谈、无奇的教学过程性的描述,那么可能就会导致评委生出“罗嗦+平庸”感受。
建议:托出“整体”、彰显“精华”
分析的时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现象:在“教学分析”部分给自己的教学设计找了很多“先进的理念”、作了全面的“考虑”,而在过程阐述中,还是走“演示讲解——模仿练习”的老路,机械且单一。
结果:让评委听后立即生出:说课者不能“自圆其说”、“华而不实”,甚至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反感。前面“吹得越是厉害”,后面越有可能“落空”,真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分析:评委很自然地会将整个说课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第二部分是“过程”,其中“分析”部分涵盖了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分析等。第二部分应该是基于说课者对教学活动中所涉及因素的综合分析与判断之上的展开过程。这两部分在逻辑上应是“前后映证”,它们二者间应是这样的关系:
分析(判断、决策)→实施(过程展开)
但是许多说课者在这个简单关系的处理上出现诸多问题,除了前面所述的现象,再如,在分析时,给自己的教学定下的诸多目标,当然会有许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而“过程”中我们看到的还是“纯技术的传授、学习”。还有,前面说了要对学习过程、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后面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等等,体现出一个共同性问题,即:“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当然造成这个问题是有内在原因的,这里我就不详说了。但是对于各类流行、时髦的“理念”,要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恰当地引用,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当作“标签”给自己的设计全部“贴上”。
建议:前呼后应、有根有据
情境创设时——“虚晃一枪”
现象:在教学设计中,说课者都为自己的教学设计了“导入情境”,倒也创设看似“和谐、活跃”的氛围,而进入实质性的教学时,所谓“氛围”就不对劲了,就好比:一上课,让学生听一曲非常好听的网络歌曲,学生听了很是兴奋,很是激动,学生(评委)以为教师要和大家谈谈曲络歌手或者MP3的制作,哪知道,老师要大家接着学习“编程”,真是扫兴!
结果:让人感觉这样的情境创设毫无实际意义,甚至“徒有虚名”。
分析:在“情境创设”这一环节上的问题除了上例,还有几种典型,比如:想让学生对PPT产生兴趣,却靠利用PPT的平台播放一段学生喜爱的动画片来吸引他们;想让学生明白“图表比数据更直观”,却硬是要让学生先从“图片比数字更容易记忆”的活动中“有所感悟”;更有许多教师“创造”了有悖于社会真实生活的“情境”。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思考:费尽心机去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或许是想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基于他们所熟悉的情形之中,也许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欲望,可能是想使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生活实践、自我提高的需要紧密相联,也可能是……但是我们不能忘了一点,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情境”,并从中受到感染,这个情境最好是在学生和评委都感觉很“自然”的。
建议:情境的创设要力求“自然”、“有效”
教材处理时——走向“极端”
现象1:过分拘泥于教材。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对教材中每个例子及其编排顺序的“复制”,不敢“越雷池半步”,即是是已经过时的,也原样照搬。
现象2:目无教材、自说自话。许多教学设计根本不考虑教材中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指向与定位,教师仅是借用教材的一个“课题”,然后不是学生让“自主探究”,就是教师自己搞一套“学科整合”,到头来,也不知道学生究竟学了点什么。
结果:恐怕不用多说了。
分析:我们现行的教材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这门课程改革进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了,“以单纯地介绍软件的大致操作为主”教材让我们感觉到它过于“单一”、“直白”,有人称它为“微软式说明书”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教材编写毕竟是遵循了一定的规律,在知识、技能的培养目标设定方面是有系统的。当我们对现行教材有了一定认识后,就可以让我们对教材处理方式上更加“理智”。如果是“照本宣科”,你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来做什么“教学设计”?这个年代还是“以本为本”,肯定难以让所有的人都认同。相反,过于强调“学科整合”的那一套,让人感觉是其他学科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上其他课程,这样的课究竟是姓“信息”、还是姓“语文”、“数学”…都不是很清晰。
再则,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态度,对于事物发展变化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一种“平衡”,所以走极端的做法是“危险的”,成功的可能性也是轻小的。
建议:合理取舍,适度挖掘。
可以结合“初识PPT2000”来更进一步解释这个建议,针对WORD2000与PPT2000在操作方式大致相同,以及学生对OFFICE2000软件的已有经验等情况,我们可以利用“迁移”规律,“弱化”一部分教材内容,而对PPT2000具有“特征性”的内容则应该“强化”,如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合适的“版式”恰当地组合内容、运用合适的“模板”恰当地表现主题等等,尽管教材中只是“一带而过”,但这些也是我们应该适度拓展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