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动态>>中学研训>>中学语文>>高中语文>> 文章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一、必修二)教学要求

发布时间:2018-03-13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3404次

课程目标  

1.通过适当的活动体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阅读经典,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  

3.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体会家园之思和自然之美,激发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品位。  

4.通过比较阅读,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与掌握诗歌、散文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文的意蕴。  

5.把握朗读的特点,用流畅的普通话和适合的语气、语调,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阅读感受。  

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能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7.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部分学生可尝试诗歌写作。  

8.围绕一个明确的观点,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见解。  

9.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开展写作实践。  

10.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学习要求

1.能够通过活动体验,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例如,在学习第一专题时,可以按照板块主题的要求,即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组织主题活动。结合《十八岁和其他》的学习,通过与父母的交流,换位思考,不断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经典文本,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第二专题第一板块时,可采用多种方式,探讨个人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体会家园之思和大自然之美,激发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品位。例如,通过对第三专题文本的反复研读,理解文本中家、家园、故乡等概念的具体内涵,以及文本所涉及的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等关系,从而明白家、家园、故乡对人的意义。例如,学习第四专题“湖山沉思”,能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产生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4.通过比较阅读,初步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领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把握它们的表现手法,体悟诗文的意蕴。例如,通过对第一专题“吟诵青春”中三首诗歌的比较阅读,理解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对青春使命的诠释。又如,《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都是感悟自然的佳作,可进行比较阅读,把握两篇文章行文跌宕起伏,结构浑然一体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文章物我合一的意境。  

5.把握朗读的特点,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合适的语气、语调,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掌握典型的文言句式。  

7.把握书信体文章写作的语言特点,可以通过给父母、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在成长中的困惑或对青春的感受。也可尝试写作诗歌,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畅想。  

8.能围绕一个明确的观点,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作文要观点鲜明,见解坦诚,论述深入。例如,学习《劝学》后,可以“读书的苦乐之境”为话题,写一篇议论类文章。  

9.能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进行写作。例如,通过对第三专题的学习,学会将多种表现手法有机结合,表达对故乡的理解,并制作成小报、网页等进行交流。  

10.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写景文章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必须仔细观察,用心思考,使客观之景成为自己的心中之景。要掌握写景的方法,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教学建议

1.语文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强调经历与参与。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和“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体验性学习材料与活动方案,不是传统意义上规定的课文与作业,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景、提供选择。教学中,应该围绕专题,创造性地设计活动,使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共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例如,第一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活动体验。“吟诵青春”的学习材料是一组诗歌,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朗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应该要求学生背诵《沁园春·长沙》。“体悟人生”提供了两篇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家人、与同学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与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

2.问题探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问题探讨必须以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基本理解为前提。学习材料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应当在预习中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尽可能使探讨能循着有价值的思路展开,以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在深入探讨时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教师应当有一定的准备。进行探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教师对学生的探讨结果,要进行评价。  

例如,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包括两个板块:“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教学时应按要求对每一板块作整体探究。“求学之道”,探讨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经典的力量”,探讨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通过有效的探讨,学生可从“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3.文本研习是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方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对文本内涵的探讨要紧密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文本研习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评点是一种很好的研习方法。评点的要义是对话、交流和再创造。要很好地引导学生运用评点与文本对话。  

例如,《乡土情结》第一段就解释了什么是“乡土情结”,《前方》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文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等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应根据全篇立意和特定语境去理解。  

4.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诗歌、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研习文本时还应当解决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等。例如,《赤壁赋》教学时,可将苏轼的经历简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旷达情怀,以加深对文本内涵的解读。

5.朗诵实际上是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分组朗诵、朗诵会等。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面向群体朗诵的活动机会。在朗诵活动中,应该引导学生尝试总结朗诵诗歌的心得,把方法的感悟作为学习的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尝试分析诗的意象、语言,感受诗的节奏、韵律,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用理解代替朗读。例如,第一专题“吟诵青春”教学的重点是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解读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文本意义。  

6.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适当的归纳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积累,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习惯,使他们学有所得。文本研习过程中的字词积累是一项重要内容,另外文本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可根据需要让学生整理。例如,教学《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应让学生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实词有“属、止、舞、泣、危、举、卒、是、异、穷、志”等;虚词有“之、然、于、而、其”。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言现象进行整理,词汇现象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并且背诵《赤壁赋》。  

7.要让学生在作品阅读中得到启发,要创设多样的写作情境,让学生尝试通过书信、诗歌等样式进行感情的表达。例如,第一专题的书信写作,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要根据书信的样式,在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写作情境中。还可以尝试诗歌写作,用具有节奏感、韵律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8.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从中汲取写作素材。写作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应指导学生紧密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例如,写作可以结合第二专题阅读进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许有过困惑,也一定有许多体会和感悟,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学生可以学习目的和学习中的困惑为中心,组织材料,进行写作。  

9.散文写作要能灵活地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叙事要简练,描写要精当,刻画人物要生动。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能进行适当的议论和抒情。例如,第三专题所选的几篇散文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方面各有侧重,在写作指导时要让学生对此有所借鉴,能根据主题、题材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  

10.写景文章要能写出景物的特点,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学习用恰当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例如,第四专题的教学,可从选文中吸收思想滋养,借助写作技巧,根据教科书写作指导和提供的写作范围,设置合适的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完成写作实践。  

  

必修二  

课程目标  

1.体会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感悟严肃认真的人生思考,形成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对战争与和平进行历史的、辩证的思考。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学习把握认识历史的不同方式和态度。  

3.感受散文的意境美、细节美,感受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和性格美。  

4.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比较阅读、选择阅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了解重要作家及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结合这些材料分析理解作品。  

5.在阅读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史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6.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7.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8.选取恰当的叙述角度、学习材料取舍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思辨性散文的写作实践。  

9.学习消息、通讯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尝试进行新闻写作实践。  

10.尝试写文学鉴赏类文章。

学习要求

1.能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个性化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例如,第一专题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与地坛》则是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表现的是对生命的关爱,《鸟啼》则是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应该从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比较阅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例如,第二专题中《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篇幅较长,可以通过快速阅读把握作品的情节和主题,再通过精读,品味精彩的细节和语言特色。  

3.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在阅读作品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的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影响,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例如,《六国论》是一篇史论,主要论述的是战国中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联系作者生活的北宋历史,就能明白作者实际上是在借题发挥,以古讽今。  

4.掌握鉴赏意境美、细节美、情节美、环境美和人物美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审美的活动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例如,第四专题的教学重点是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在学习过程中能总结鉴赏的方法,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解读。  

5.能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史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学习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例如,《鸟啼》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而《荷塘月色》通过描写荷塘的美景,抒发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情感,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习小说不同的叙述风格,认识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同样是用第一人称,《一个人的遭遇》用的是口述式。《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用的是“我”的内心独白。在了解小说的不同叙述风格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索科洛夫、“我”(《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主人公)等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他们生存的环境密不可分。  

此外,还应了解日记、消息、史论、图片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特别应了解图片用画面来表现主题,借助镜头来表明立场和观点的特点。  

6.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例如,《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激励和生存启迪。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这样的问题:地坛和母亲是怎样深刻地影响了“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7.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例如,学习第三专题,能够对《六国论》、《阿房宫赋》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进行梳理。能背诵《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能够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对外部事物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尝试思辨性散文的写作。例如,学习了第一专题后,就可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散文。  

9.学会在报纸和网络中接受信息,掌握消息和通讯准确、及时、便捷传播信息的特点,尝试写作新闻。例如,学习《落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以后,就可以选取有报道价值的新鲜事物或趣闻轶事作一次实地采访,写一篇消息或通讯。  

10.尝试写作文学鉴赏文章,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采用多种写法:或作感性描述,或作理性分析,或作客观的评价。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散文、小说、日记、史论、消息等体裁以及图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例如,教学《图片两组》,要正确指导学生“读图”,能具体地叙述图片内容;能分析图片的内涵,理解图片主题,抓住图片的细节进行鉴赏。  

2.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注重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美读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例如:教学《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可以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把握作品的情节和主题,再指导学生精读,品味精彩的细节和语言特色。教学《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诵读时可以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例如,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情节?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通过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他们批判的意识,探究的习惯。  

4.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就其主题、结构、人物、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进行比较,辨析异同,进行鉴赏。例如,《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同样是战争题材,两位主人公同样遭遇不幸,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战争对人心灵的伤害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5.体裁不同,教学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六国论》是一篇历史评论,教学侧重点是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落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属于新闻体裁,应侧重于素材与主题、事实与细节等。  

6.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一是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二是勤于梳理,加强积累;三是结合语境,理解文意;四是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清除阅读障碍。  

7.注意引导学生总结鉴赏方法:例如,第四专题有一些有关鉴赏方法的学习资料,有的是精彩的作品节选,有的是扼要的理论阐述。应引导学生依据这些材料总结鉴赏方法,并运用鉴赏方法,深入挖掘作品所蕴蓄的美感。  

8.要求学生积极走进生活,关注社会和历史,要善于发现和思考相关热点问题,并从中汲取写作素材。学会选取恰当的叙述角度,学会恰当取舍写作材料,综合运用表现手法,从而完成写作任务。例如,第一专题的四篇选文都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可以指导学生从中学习作者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认真体会写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9.指导学生掌握消息、通讯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新闻线索,让学生懂得如何寻找新闻写作的价值。例如,教学《落日》后,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习通讯的一般写作特点,学习正确恰当处理报道内容,掌握报道的焦点问题,以便学生在具体写作实践中有章可寻。  

10.组织引导学生写鉴赏文章。鉴赏可从作品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及体类特征等方面人手,追求个性化的感受和表达。

昨天访问: 268960  |  今天访问: 54532  |  本月访问: 5310604  |  上月访问: 7102978  |  访问总数: 161551511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