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3183次
内容摘要:
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习惯于当“法官”,有绝对的权威,因此一旦幼儿间发生了争执,也总是习惯求助于教师来裁决对错,而教师往往又习惯于对幼儿的行为作对或错的极端判断。其实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绝对的非此即彼,教师过多地体现自己的“权威性”易造成幼儿事事依赖教师的心态,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我没有帮他们想办法,而是建议他们自己讨论,商定最合理的规则和方法。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那么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也是我们的教育所在,相信用这样的观念来教育孩子,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棒的!
关键词:解决问题 放手 冲突
[正文]
案例背景:
豪豪是个特别好动调皮的孩子,以前他闯了祸或遇到困难,都是由老师和家长去帮他“收拾残局”、解决问题。这次,我灵机一动,改变了教育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
案例描述:
[场景一]午饭过后,孩子们坐在一旁聊天休息着。突然从后面传来浩浩的一声“王老师,豪豪把我的裤带拉下来了。”原来豪豪把别人背带裤上的夹子给拔了出来。“又是这个小捣蛋鬼。”我心里在暗自埋怨,于是远远地瞪了他一眼,豪豪也似乎感觉到我的愤怒。我正想严厉地批评他时,突然心想:这次我也不管了,让他们俩自己去想办法。于是我走了过去:“好了,现在浩浩的裤子要掉下来了,我也没有办法,你自己解决吧,我和小朋友去散步了”。豪豪无奈地看着我们远去的背影,抓了抓小脑袋。散步快结束时,豪豪拉着浩浩的手来到操场上,“王老师,你看我帮他修好了。”“那你以后还要拉别人的衣服吗?”我故意问他,“不拉了,再也不拉了”。还真灵,以后的几天豪豪真的做到了。
[场景二] 晨间活动,孩子们都围着豪豪带来的七巧板拼木玩具议论纷纷,想动手试着拼拼玩玩,我趁机引导:“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想玩吗?只有这一套怎么办?用什么做?怎么做呢?豪豪想了想说:“我可以让他们和我一起玩。”天乐说:“我可以用硬纸板来做一套七巧板。”阳阳说:“我也可以用卡纸来做。”孩子们自由选择材料认真地做了起来,并高兴地拼着,相互议论着。”这时,天乐喊了起来:“王老师!我们拼了这么多图案怎么办呢?”豪豪说:“记下来。”“记在哪?”谁来记?“怎么记?”这一连串的问题又引了出来。豪豪说:“老师,你可以找一个记录本让我们自己记。”大家都表示同意,就跑了过来抢着在记录本上进行记录。
案例分析: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有自己解决的好办法,只是在面对问题时没有意识到要自己想办法。在幼儿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出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的关键不在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愿望及心理主动性,但现实中幼儿就缺乏这两方面的培养:
首先,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什么就出来什么。相应的,不少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中也体现出灌输式的教育观。幼儿早期表现出自我态度萌芽和自我行为主张的出现,他们的欲望、要求都很鲜明,而且愿望与行为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成人经常将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孩子,抑制一些孩子认为很正常的行为,会使幼儿的心理受阻。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自主性的正常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或者养成与成人对着干的态度,再或者放弃自主,滋长依赖性,或者削弱了排除束缚和干涉的能力等等。
其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成人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通常都扮演了解决者的角色。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马上插手帮助其解决问题。成人的这种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也就影响了孩子自己的自信心,在心里形成了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式。因而出现在遇到问题时等待成人来解决的现象。
作为一名老师,对待幼儿不能我说你做,唯师唯书,而要善于激活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思想,如果我们的教育总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的基础上,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在活动中教师应找准自身的位置,抱着一种与幼儿共同探讨的态度,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案例中两个孩子之间产生的矛盾是由于一人的无意间的动作,给对方产生了伤害。浩浩因为自己裤带被拉下来了而十分难过和着急,他又不知所措,只好向老师求救,希望老师能帮他或告诉他该怎么办。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要自己解决问题,他所想到的是“我该怎么办”,而不是“我能怎么办?”对于发生的事情,我没有简单地做对与错的评价,而是将问题留给了孩子,有意识地让他们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或补救问题。问题得到解决了,自然两人相互之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幼儿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幼儿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在场景二的活动中,我没有立即介入,而是静观其变,没用过多的语言去“教”幼儿,而是给他们提供讨论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碰撞、争议、不断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幼儿自己达成共识。做为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要注重教育的策略,该放手时要放手。
案例反思:
《纲要》中提到:“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此案例的现象在幼儿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心理主动性,使其逐渐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呢?就教师而言,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宽松的环境会让幼儿身心放松,可增加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之间融洽关系的发展,避免紧张关系的发生。
二、教师要对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师幼关系,关注和尊重幼儿的需要。无论在教学活动或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以使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能很自然地产生自己解决的意识。
三、设计冲突教育课程,让幼儿进行体验学习。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模拟现实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些冲突情境,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幼儿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如何解决,等等。教师也可以利用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冲突进行随机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幼儿自我反思、自我判断,还可以促进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处处渗透了自主性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注意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放手让他们去实践自己的方法。如果儿童在自己的尝试中,能经常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就会产生自信心,从而激起他对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幼儿遇到问题时的解决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利用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给予幼儿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想出好办法来的。
四、增强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冲突时有发生,所有的冲突都让教师参与解决,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还会增加幼儿依赖性,削弱或剥夺了他们的独立性。事实上,由于幼儿间的冲突没有多少利害关系,幼儿自己完全可以解决,为此教师要勇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感。
五、教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给幼儿讲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又如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期,教师在幼儿出现困难时给予暗示或提示,帮助幼儿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使他们今后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立即反应出解决方法并实施。逐渐习惯于自己解决事情。比如,案例中我在建议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时说:“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想玩吗?只有这一套怎么办?用什么做?怎么做呢?”这就是给予幼儿的提示,让幼儿有一定的思考方向。
实践证明,如何解决问题、解决冲突,这也是一门学问,所以教师要创设出各种符合幼儿身理、心理特点的活动,从小抓孩子的自主创新,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孩子的成长中如果能培养好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用自主、创新这样一条主线来带动孩子素质的各个方面,把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等都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