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通知>>小学通知>>小学语文>> 文章
稚语童心 回归朗读本真

发布时间:2018-06-01    信息发布:孔蕙萍    浏览量:2363次

——2018年金坛区小学语文整班朗读比赛情况通报及结果公示

各小学:

于漪老师曾谈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 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

五月的阳光,带着如火的热情,点燃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在各校的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下,2018516日和517日,历时两天的金坛区小学语文整班朗读比赛活动落下帷幕,全区所有的小学全员参与,彰显出了金坛区小学语文整班朗读的整体水平。现将本次比赛总结如下:

一、目的及组织:

身心入境的朗读者是校园最靓的身影,朗朗上口的读书声是校园最美的乐符,用心用情的教育者是孩子一生的幸运。为切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小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升,引发一线教师在课堂中关注朗读,研究朗读的指导,还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有之地。根据中心小语研训计划的安排,按期举行了2018年金坛区小学语文整班朗读比赛。

区级比赛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规则,低段(13年级)现场评比,高段(46年级)视频评比。现场评比分AB两组进行,参赛年级班级均由现场抽签决定,四轨以上(不含四轨)共抽出2个班级,四轨以下抽出1个班级。朗读内容也现场抽签决定:课文1篇,配套读物1篇,学生现场朗读。视频评比则由各校按照学段班级数推荐参赛班级——四轨以上(不含四轨)学校共推荐2个班级,四轨以下推荐1个班级。自主选取教材与课外选文各一篇,学生整班朗读,拍摄成视频,文件以MP4格式上传。在现场比赛和随后的视频观摩评比中,我们邀请了部分学校分管语文的教导主任或骨干教师组成评委组,逐一打分评判,整个比赛公平公正。孩子们一场场精彩的朗读,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结果及分析:

本次活动共有34所学校的81个班级参与了比赛(其中低段现场组41个班,高段视频组40个班)。最终,根据评委组综合打分,共计评选出低段现场组优秀班级20个,高段视频组一等奖班级21个,二等奖班级15个,优秀辅导老师共计41名。现将结果公示如下(见附件)。

亮点——用认真点亮精彩

这次比赛在形式上有了创新,对朗读的要求有了提升,但虽然孩子的年龄不同,朗读的水平不同,我们却深刻感受到了每一场朗读背后大家付出的辛勤努力。

每一个学校,都将“朗读”作为学校语文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校学期初就布置工作,要求各年级统一安排、选定篇目,还督促并鼓励教师认真指导、互相学习。正是由于学校层面的重视和推进,整班朗读训练才如火如荼地在校内开展起来。无论走进哪一个班级,孩子都是那么精神饱满;无论朗读哪一篇课文,声音都是那么整齐响亮。

每一位老师,都将“朗读”落实到了每天的语文学习中。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十分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用自身的情感引发、调整学生的情感,使教材蕴藏的理念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在朗读训练中,或导读、或范读、或激发、或启迪,以美储美、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老师们用心用情的指导下孩子们潜移默化,日益精进,为一生的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调。

每一位学生,都将“朗读”融入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孩子们是朗读的主角,只有他们用心,才能成就精彩。走进一所所校园,孩子们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个个精神饱满,坐姿端正,双手捧书,读得专注,读得动情。比赛中,随着内容的变化,他们稚气的小脸随着朗读内容而变换表情,或愉悦、或深沉、或轻快,在语文的世界里尽情遨游。那身心入境的的样子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人忍不住为他们点赞!

问题——缺技巧表达童趣

学生的朗读除了做到正确、流利之外,还应该通过朗读,展现出各年段的风采,体现出各文章的特点,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很可惜的是,部分班级的学生还是没有读出这样的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1.读法不够正确。

正确的朗读方式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不正确的朗读方式只能给听者以虚假、讨厌之感。在朗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将字念准,照字读音,这使得学生只能听到声调平直或随意高低,听不到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读法不叫朗读应该叫念字。

2. 声音不够恰当。

整班朗读强调的是一个班级整体朗读的效果,要把每个人的声音融合成一个整体,给人自然舒适的感觉。有些班级全班学生扯着嗓子,从头到尾声音高亢,而有些班级个别学生的声音比较突出,缺乏整体感。

3.节奏不够明快。

低中年级的孩子读书时习惯将尾音拉长,用“唱”的方式给每句收尾,听起来有些“拖泥带水”的感觉。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在读含有“的”与“地”的句子时不会“略读”,在读短句时没有停顿,而是一字一句地读出来,这样整体就感觉拖沓了些,品不出语言应有的味道来。

4.语气不够丰富。

在抽读和学校选读的课内和课外篇目中,呈现出很多不同类型的文章,有的是童话故事,有的是抒情美文,有的是儿歌韵文。不同的文章语言文字表达的特点不同,或活泼、或抒情,或赞美、或陶醉……所以语气也应该随着不同的内容发生变化。而这次的朗读中,这种“语气的变化”呈现得还不够丰富。大多数孩子只会用“提高音量”的方式来强调朗读,没有表达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同感受。

5.情感不够自然。

朗读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技巧读书”,更应该“走心”。小学阶段的孩子比较天真活泼,富有想象力,所以配套的《语文》书本和《拓展阅读》中大部分都是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文章,有属于孩子特有的情趣。可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在读书时变成了一个“小大人”,一板一眼,再有趣的课文听起来都像是“办公文件”,让人听久了就萌生倦意。此时,朗读成了一种机械的重复,孩子读得无趣,怎么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呢?

建议——让朗读浸润童真

我觉得,要让孩子的朗读更上一个台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改变:

1.保证朗读的时间。

一堂语文课中教师务必要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在15分钟以上,只有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才能让学生在朗读过程去体会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先进行试读、练读,而后慢慢过渡到有品味性地去读,最后就能从朗读中读出感情来,读出层次来,读出韵味来。

2.激发朗读的兴趣。

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要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不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魅力所在,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比如: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3.提倡语音的自然。

对于朗读,课程标准标中是这样描述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里的“有感情”,并不是“读书腔”和“表演腔”,而是一种自然,我们要坚决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所以,要提高孩子的朗读水平,教师首先要有“自然朗读”的意识,让我们的朗读像说话一样自然,不拿腔拿调,不矫情做作,用自己自然的声音,读出对文字的理解。

4.感受作品的情感。

朗读并不完全等同于说话,一切都是由感情决定的,只有学生在真正理解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沉浸其中时,才会用恰当的语调读出心中之声。所以,教师不能机械地“练习朗读”,而应先带孩子体会不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让朗读为表达服务。与此同时,要让朗读充满童趣,还需让孩子的心与文本融合起来。因为朗读不仅仅是在表达作者的情感,更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怀,这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当读者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心,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有感而发时,情感会更加真挚,抒发会更加自然。

5.优化朗读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朗读之后,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朗读给予适当的鼓励,但是又不能掩盖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指出问题,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样才会让学生慢慢找到朗读的技巧,逐渐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朗读要有节奏

每一篇课文中都有很多标点符号提示孩子注意停顿。不同的标点,停顿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用“数拍子”的方式提醒孩子不同标点的停顿时间,如逗号停顿一拍,句号停顿两拍。除了在标点处停顿,课题与课文之间,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也需要停顿,老师也可以用“12”的数秒方式来帮助大家掌握停顿的时间,让文章读起来更有层次感。

朗读的节奏不仅仅是在标点符号的停顿上,更体现在长句子的节奏把握上。教师要根据句子的构成方式和表情达意的重点,用“\”帮孩子在句中做好标记,并反复做朗读示范。这样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地积累,孩子的朗读一定会更有节奏感。

语调要有变化

朗读不是“平铺直叙”,它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轻重缓急。不同的语句,不同的情感基调,自然要用不一样的语调来表达。高兴时轻快活泼,伤心时低沉缓慢,陶醉时舒缓愉悦,沉思时耐人寻味……每一次的朗读,都是用心重构文字背后那一幅幅画面,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语调的变化来释放。

表达要有童趣

声音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表情和肢体语言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低年级孩子活泼天真,所有的感受都写在了脸上。朗读训练中,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大胆地表现自己,摇头晃脑也好,眉飞色舞也好,只要是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陶醉其中的方式,都可以尝试。只有让孩子从枯燥单调的训练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找到朗读的快乐,从而让朗读浸润童真,回归本真。

6.重视朗读的常态。

学校应该把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当作常态工作来抓。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间,因此需要学校有长远的规划,锲而不舍,循序渐进。一应把朗读能力的培养纳入校本教研,教研组开展相关交流研讨,使全体语文教师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二应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以活动激励师生朗读的热情。三应加强学习与观摩,提倡教师互相听评课,从课堂上发现优点,找出不足,从而扬长避短。

愿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重视朗读,真正激发孩子的兴趣与热情,悦读越美!

另外,特别感谢何露娟、陈元元、于源、石银、朱琳娜、徐香、吴欣、贺月娟等八位老师的全程参与和深入思考。

(供稿:薛埠 陈元元、五叶 贺月娟等)

昨天访问: 277135  |  今天访问: 3040  |  本月访问: 3340986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70797209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