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5-17 信息发布:姚爱祥 黄海燕 浏览量:3678次
5月15日,STEM科学教育研究组和戴振华名师工作室联合活动在岸头实验学校举行,全体成员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一共分为三个环节:一、理论学习;二、研究课教学;三、评课议课。
板块一:理论学习
首先,姚爱祥 老师对工作室的日常活动开展表示了肯定,从研训部门的角度分别就STEM组织建设和项目教学提出了意见,建议加强课程本质方面的探索,更多的关注学科的生活性,也期望能通过STEM实验学校的成果辐射地区学科建设,形成共享机制。
接着,张懿 老师做了《基于儿童的STEM项目评价研究》的讲座,分别介绍了国内、香港、国外的评价策略,并结合“测试隔音物料及制作隔音屏障”和“降落伞”两个案例做了具体的阐述。
版块二:研究课教学
本次研究课教学由张若兰 老师和杨丽 老师分别执教同一项目《黑暗中的文字》的两个课时。为了在本次活动中更好的进行展示,两位老师分别在尧塘小学和西城实验小学试上两次并作出了改进。张若兰 老师的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在蒙上眼睛的体验中体会盲人的不易,进而明确任务:为盲人设计1—9的盲文数字。在交流和沟通中完成设计图纸并制作自己小组的盲文数字。杨丽老师的第二课时重在评价和改进,学生分析第一次作品的优缺点,并进行评价和展示,总结出可以改进的方向,进而完成第二次设计和制作,最后制作出了更加简单、触感明显的盲文。
板块三:评课议课
领衔人戴振华 老师在工作室规划时便提出,要让“STEM”的舶来品落地,成为切实可行的一种课堂常态,需要从模仿开始,第一年进行模仿、第二年尝试创造、第三年进行反思和提升,而此次活动的研究课便是从美国的课例进行改进。评课时,两位老师首先阐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和大家分享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悟。随后,大家就本节课的课堂设计、评价单优化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进行了沟通。最后,戴振华 老师做了总结性发言,在以后的STEM案例的尝试中,需要加强评价的优化设计,增加自评与他评环节;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对学生汇报语言的引导;关注学科的人文价值。
活动中大家都学习的非常认真,讨论也异常激烈,半天的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本次活动还得到了岸头实验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王胜校长全程参与了本次研讨活动。虽然工作室STEM项目课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相信只要大家勇于践行,勤于反思,必然会让STEM项目学习在课堂上绽放。
(尧塘小学 张若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