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动态>>中学研训>>中学地理>> 文章
立足课堂教学 深入研读教材

发布时间:2020-09-27    信息发布:王家祚    浏览量:4485次

925日下午本学期第二次地理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在金沙中学举行。本次沙龙活动以模拟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为主体,来自全区各校的地理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1.jpg

今年秋学期,高一年级首次使用了2017版地理课程标准配套的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变动较大,钻研课标与教材成为新教师的主要学习任务。省华中潘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大气受热过程”的模拟课堂教学。潘老师以青藏高原“高原红”现象作为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思考“高原红”现象以及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产生原因。接着讲述了物体之间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大气对不同波长辐射吸收作用差异,教师使用了“先行组织者”策略,阐释了物体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间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了大气逆辐射及其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最后,潘老师对本节内容进行了知识归纳,大气受热过程可概括为:两个热源、两个作用、三种辐射。课堂观摩结束后,参加活动的老师们积极发言,研讨气氛热烈,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给出了中肯的评课建议,并就本节教材中的情境创设、问题设置等环节作了进一步探讨。

2.jpg

活动的最后环节,区教师发展中心王家祚老师对本节课教材内容作了深入分析并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教材的第二章首先安排学习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大气,其内容主要是关于大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也是学生在选择性必修一中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基础。“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需要学生掌握的是大气是怎样受热的,以及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出现的“保温作用”,是学生后续学习全球变暖知识的基础。“大气的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从课程标准层面上来说,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以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教材简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也没有画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教材通过地球和月球辐射过程对比,让学生理解大气逆辐射、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意义,以及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说明原理的能力。

5.jpg

各位教师还就前一阶段的备课或教学环节中的疑惑点进行了深入探讨,研训员王老师针对大家的疑惑进行了讲解。通过青年教师沙龙系列交流活动,老师们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程度有了进一步的加深,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扩充,教学技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图文:袁冰莹  潘晗)


昨天访问: 226675  |  今天访问: 190552  |  本月访问: 190552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7646775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