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通知>>小学通知>>小学数学>> 文章
2021年金坛区小学数学二年级口算调研情况通报及结果公示

发布时间:2021-06-07    信息发布:房小科 陆卫英    浏览量:4300次

口算能力是“运算能力”的基础。从2010年春学期开始,区发展中心小数组加强了对口算能力的关注,不定期的组织全区部分年级的口算调研,旨在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导各校、各任课老师能重视口算教学,全面提升我区小学生的口算水平,为数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调研情况说明

2021年春学期的口算调研对象为全区二年级学生,系2020年一年级学生的跟踪调研。调研卷共编制口算题160道,内容涉及一二年级教材的十种基本口算题型。答题时间为5分钟,答对多少道计多少分。本次调研时间为528日,和第九届“小小数学家”评选整合,由各校推荐监考老师,交换监考,全程保密。事先在研训网未发通知,目的是为了了解各校口算教学的常态,促进各校各教师把口算教学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二、 阅卷情况

全区二年级在籍学生共5141人,参加调研共5102人(缺考的39人均由学校教导处提供了相关证明材料)。531日我们组织部分学校分管数学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了阅卷小组进行了抽样阅卷,学生数在150人以上的抽样15%左右,学生数在150人以下的抽样25%左右,共计抽样883份。阅卷完成后,我们汇总统计了各校二年级教研组和各班的平均得分。

2014年用同样的类型的调研卷、同样的方式对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调研,2020年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调研(本届二年级学生当时是一年级)。下面把本次调研的数据分别同2014年、2020年进行对比分析:

(一)与2014年二年级调研数据对比

1.整体对比

2014年全区平均得分为66.3分,2021年全区平均得分为81.5分。

各题型得分率如下:

序号

题型

2014

正确率

2021

正确率

表内乘法

97.0%

98.2%

表内除法

96.3%

96.9%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96.6%

98.2%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

94.9%

95.0%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95.3%

94.7%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93.9%

94.3%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92.6%

95.2%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88.8%

92.2%

整百数加整十数及整千数加整百数

96.6%

98.3%

几百几十减几十及几千几百减几百

95.2%

96.5%

2.校际对比

2021年,各校二年级组平均得分最高为116.5分,最低为50.4分。2014年,各校二年级组平均得分最高为88.2分,最低为47.1分。具体分布如下:


分数段

80分以上

70-80分

60-70分

50-60分

50分以下

2014

二年级

学校数

2

7

11

11

1

占比

6.3%

21.9%

34.4%

34.4%

3.1%

2021

二年级

学校数

16

4

8

6

0

占比

47.1%

11.8%

23.5%

17.6%

◆发展中心对平均得分排名前十六位的二年级教研组颁发荣誉证书,指导老师以2020年秋学期各校上报名单为准。(详见附表)

3.班际对比

2021年,全区二年级共123个班,班平均得分最高为125.8分,最低为48.0分。2014年,二年级共计91个班,班平均得分最高为108.2分,最低为39.4分。具体分布如下:


分数段

80分以上

7080

6070

5060

50分以下

2014

二年级

班级数

14

19

33

16

9

占比

15.4%

20.9%

36.3%

17.6%

9.9%

2021

二年级

班级数

66

19

20

17

1

占比

53.7%

15.4%

16.3%

13.8%

0.8%

本次调研中,两轨及以上规模学校,班与班之间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发展均衡的学校有:指前、五叶、儒林、社头、春风、华城、河滨、段玉裁、朝阳。

4.个体对比

2021年,抽样883名学生,得分最高为157分,最低分15分。2014年,抽样的677份学生卷,得分最高为157分,最低分为0分。具体分布如下:


分数段

80分以上

7080

6070

5060

50分以下

2014

二年级

人数

140

115

172

122

128

占比

20.7%

17.0%

25.4%

18.0%

18.9%

2021

二年级

人数

455

103

166

84

75

占比

51.5%

11.7%

18.8%

9.5%

8.5%

(二)与2020年一年级调研对比

比照2020年一年级的成绩,进步较明显的学校有:春风、社头、指前、西阳、唐王。保持高水平稳定的学校有:西城、河滨、华城、涑渎、常胜、华罗庚实验学校、段玉裁、朝阳。

三、 错因分析

1.感知水平低。部分学生对算式的感知只停留在一个粗略的整体上,不善于深入全面的分析,找不到相似数字在结构上的区别,容易把相似的数混在一起,分辨不清。如,45÷9看成54÷9725看成75-2……这部分学生还容易把运算符号看错,如35+72835-2459……

2.注意水平差。口算中不仅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还要求他们要保持下来。可是有的学生注意稳定性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或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这样的学生集中表现在不进位加当成进位加,不退位减当成退位减。如56321425+2358……

3.记忆不到位。对20以内加减法不够熟练,计算时未经思考直接写出原本就记忆错误的答案。如92611466+499+513……这也导致了做相应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出错,如7+849262+5683592757848……同样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也会出现相应的错误,如80603060+4090……

4.态度不端正。这部分学生往往字迹潦草,马虎,书写结果难以辩认。这种现象部分的与老师的指导有关,有的老师在口算训练时一味贪图速度,要求学生不用橡皮擦,直接在原来答案上圈划,导致两个答案交织在一起,难以识别。有极个别的老师,指导学生采用不恰当地应试策略,如遇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就跳过不做。统计数据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反而降低了学生的速度。

四、 问题和思考

1.校与校之间,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过大。有适当的差距是允许的,适当的差距我们更愿意把它看成差异。我们现在追求的理想状态是全区各校的口算水平能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保持均衡。口算能力是学生良好运算能力的基础,其实也是学生形成良好数感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口算能力可以看成是数学学科最基础的能力。既然是基础,就一定要保底,就是要保证绝大部分孩子要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每分钟810道的速度。对于一二年级学生,可以适当地提高标准。

2.不能准确把握各种口算类型的重难点,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措施。目前来看各个学校的口算练习材料大多是不分类型,杂乱的把当前所学过的所有类型或近期涉及的类型堆砌在一起,各个类型平均使用力气。这样做可能往往事倍功半。要了解本班学生到底哪种题型容易错,哪种题型速度慢,在这些题型在多花功夫。对于易错题型要采取对比练习、强化练习等方式重点突破。

3.对学生口算能力形成及提高的规律尚缺乏清晰的认识。一般来说,学生良好口算能力的形成要经过“明理—会算—熟练—灵活”四个阶段。其中明理是理解算理,也就是说在学生初次遇到一种新类型口算时,要在课堂教学时把算理讲清楚,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在会算阶段要着重评价正确率,对速度不能提过高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要有速度的要求。但熟练了我们还不能说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口算能力,充其量只是技能。能力的形成需要的思维的参与,要能面对具体的问题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这就是最高阶段:灵活。到一定阶段后,也可以对一系列的口算类型进行打通整合。从全局来看,口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种临时在调研前夕集中练习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应该渗透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中,“口算天天练”。

4.部分学校在校级层面,在教研组层面缺乏有效的口算经验交流与调研检测机制。有部分学校每学期都有相对固定的口算检测或者比赛,但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校尚未建立起常规的口算调研机制。部分学校的口算训练仅停留在老师个体的自发层面,缺乏学校的引领、考核、评价机制,直接导致校内班与班的差距过大。我们提倡,每学期都应该有校级层面的口算过关检测,最起码一至三年级应该每学期都有。操作模式或者试题编制可以借鉴发展中心的模式,教研组要有规划,有对比,有分析,更重要的是各个年级要有重点。并且,在后期的口算检测中不仅要安排单项口算检测,而且还要安排已学类型和初学类型的混合口算检测,并加以数据对比。我们提倡校内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安排一至两次口算专题研讨,如“算理算法的教法研讨”、“丰富学生口算形式的研讨”、“优化口算训练方式的研讨口算不同课型的教学研讨等。

 

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昨天访问: 299193  |  今天访问: 134040  |  本月访问: 1642329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9098552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