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动态>>小学研训>>小学语文>> 文章
巧读“言外之意” 丰厚“爱”的内涵

发布时间:2022-12-01    信息发布:孔惠萍    浏览量:1707次

——记金坛区“语文要素”课题组暨小语骨干教师研修团队第19次活动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初雪翩然而至。在这寒冷却美好的周三下午,我区小语骨干研修团队齐聚华罗庚实验学校,开展了第19次研修活动。此次活动围绕“中段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展开,分为“课堂观摩、评课议课、讲座学习”三个环节。

 19-1.jpg

环环相扣——品读“爱”

本次研究课的内容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灰雀》。课文围绕单元主题“美好品质”,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林。课堂中,两位执教老师围绕“爱”,将教学目标进行了细致地划分,让两节课不仅在内容上相互衔接,还在情感上前后呼应。

来自东城实验小学的赵梦颖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赵老师先带着学生找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再指导学生围绕主要人物,按时间顺序把故事的情节说完整。接着,赵老师围绕“惹人喜爱”一词设计了“为什么惹人喜爱”和“惹谁喜爱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去文中感受灰雀的颜色美、动作美、声音美,去品读列宁“看灰雀、喂灰雀、找灰雀”中的喜爱。最后,赵老师抛出问题“灰雀到底去哪了”,让学生去文中寻找“小男孩捉走灰雀”的证据,为第二课时走进人物内心做好铺垫。

 19-2.jpg

第二节课由直溪中心小学陈元元老师执教。陈老师循着“男孩捉走灰雀”的结果,让学生去品读小男孩的语言,走进他“为什么捉了灰雀却不说”的内心,感受一“捉”一“放”中的爱。过程中,陈老师还渗透了方法的指导:读对话要抓住“标点、提示语、关键词”读出语气;品内心时要联系生活经历,结合上下文。接着,陈老师用“列宁明明早已知道但为什么不揭穿”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感受列宁对小男孩的尊重和爱护。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读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爱。

 19-3.jpg

层层推进——读懂“爱”

研讨环节,在两位执教老师分别阐述了教学设计的思路之后,子课题组成员,华罗庚实验学校于源老师从“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定、课时的划分、问题的提炼”等方面与大家分享了这两节课的磨课历程,同时还提出了小组成员们心中的困惑: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读懂列宁这位领导人表达爱的独到之处。

随后,团队的小伙伴们分享了自己的收获与思考。要更好地读懂小男孩对灰雀的爱,除了关注一“捉”一“放”的行为,还要深入去思考“如此喜爱为什么舍得放”背后的原因,读明白“要不要放——想放——一定放”这逐步转变背后的爱;要更好地读懂列宁对男孩的爱,可以从他一连串的问题入手,换位思考,读明白他表面上是在担心灰雀,实际上是给男孩改正错误的机会,这种“不揭穿”背后的耐心引导也是爱。

 19-4.jpg

接着,来自薛埠中心小学的佘月霞老师开展了一场以《解读编者用意 彰显课后习题的教学效能》为主题的理论讲座。讲座中,佘老师以《灰雀》为例,解读出课后习题不仅对应语文要素,还凸显了课文教学重点,具有序列性和层级性。“分角色读出语气”是要求学生能抓住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历来充分理解人物内心真实想法;“默读课文思考两人分别想什么”则侧重于引导学生从“朗读”走向“表达”,鼓励学生换位思考,说出人物的内心;“从哪看出两人喜欢灰雀”紧扣“爱”的主题,寻找爱的表现,感知人物形象。总之,教师要精确把握课后习题所蕴藏的编者用意,研制内容、确定目标、遴选策略,引领学生在充满语文味的言语和思维中尽情徜徉。

 19-5.jpg

循循善诱——思考“爱”

小伙伴们分享完自己的思考后,研训员陈秋云老师和孔蕙萍老师对这两堂课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一、内容上要由“繁”到“简”

    三年级的孩子在说故事时,会走进“背故事”的误区,将课文的细枝末节都一一呈现出来,所以教师要给孩子抓手。第一课时中,赵老师循着孩子的思考习惯,引导他们先抓住“主要人物”,把事情说清楚,再提醒学生关注“时间词”,把事情说得有条理。这样层层搭设台阶,帮助孩子很好地完成了“说清楚一件事”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如果第二课时能结合板书中内容,抓住人物“爱”的表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那么这样的目标就会达成度更高。

二、思考上要由“横”向“纵”

    《灰雀》一文中的重点在“对话”上,第二课时中,老师带着学生依次走进了“小男孩”和“列宁”的语言,抓住标点、关键词等,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去感受人物当时的内心。在这样细致的引导下,学生都能读懂人物的想法。但是这种“横向”的品读并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人物品质。列宁一句句地追问,孩子从“捉”到“放”的改变,需要教师“纵向”地进行深入引导,去揣摩“一问一答”之中的深意。

三、设计上要由“表”及“里”

故事中的列宁对男孩循循善诱,我们的教学也可以改变一下思路,循着学生感兴趣的点来引出“爱”的丰富内涵。三年级的孩子对“找证据”比较感兴趣,那教师不妨就循着男孩捉走灰雀的线索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男孩在四次对话中不同表现的背后有什么想法,以及列宁明知故问的背后有什么用意,最后用“你看到了怎样的男孩和列宁”来总结美好的品质。

两位老师的点拨让我们豁然开朗,原来要“教得透”,不是拆开“细”教,而是要找准思考的“点”,不断丰厚“爱”的内涵。

 19-6.jpg

至博而约于精,深思而敏于行。每一次的主题研修活动,都是一场激烈的思维碰撞,一次蜕变式的成长。在孔老师和陈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会继续扎根教材,潜心钻研,带着对教育的诚挚热爱,奔赴下一个山海。

(直溪小学 陈元元  撰稿)


昨天访问: 226675  |  今天访问: 191169  |  本月访问: 191169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7647392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