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9 信息发布:房小科 陆卫英 浏览量:2001次
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核心能力,而口算是运算能力的基础。从2010年春学期开始,我区发展中心小数组加强了对口算能力的关注,连续14年不定期地组织全区部分年级的口算调研,旨在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导各校、各任课老师能重视口算教学,全面提升我区小学生的口算水平,为数学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调研情况说明
2023年春学期的口算调研对象为全区一年级学生。调研卷共编制口算题160道,内容涉及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八种基本口算题型。答题时间为5分钟,答对多少道计多少分。本次调研时间为6月2日,和第十一届“小小数学家”评选整合,由各校推荐监考老师,交换监考,全程保密。事先在研训网未发通知,目的是为了了解各校口算教学的常态,促进各校各教师把口算教学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二、阅卷情况
全区一年级在籍学生共5506人,参加调研共5355人,151人因病因事请假,各校参与率情况如下:
学校 | 缺考 | 总人数 | 参与率 | 学校 | 缺考 | 总人数 | 参与率 | |
岸头 | 1 | 62 | 98.4% | 明珍 | 0 | 8 | 100.0% | |
白塔 | 0 | 51 | 100.0% | 儒林 | 1 | 49 | 98.0% | |
博雅 | 2 | 88 | 97.7% | 社头 | 2 | 49 | 95.9% | |
常胜 | 6 | 187 | 96.8% | 水北 | 0 | 90 | 100.0% | |
朝阳 | 4 | 53 | 92.5% | 唐王 | 0 | 9 | 100.0% | |
城西 | 7 | 167 | 95.8% | 洮西 | 1 | 23 | 95.7% | |
春风 | 19 | 427 | 95.6% | 五叶 | 1 | 55 | 98.2% | |
东城 | 11 | 447 | 97.5% | 西城 | 10 | 285 | 96.5% | |
段玉裁 | 10 | 715 | 98.6% | 西岗 | 1 | 27 | 96.3% | |
河滨 | 7 | 256 | 97.3% | 西阳 | 0 | 27 | 100.0% | |
河头 | 1 | 117 | 99.1% | 新城 | 18 | 604 | 97.0% | |
后阳 | 1 | 38 | 97.4% | 薛埠 | 4 | 98 | 95.9% | |
华城 | 12 | 496 | 97.6% | 尧塘 | 9 | 196 | 95.4% | |
华罗庚 | 14 | 539 | 97.4% | 直溪 | 0 | 87 | 100.0% | |
建昌 | 2 | 45 | 95.6% | 指前 | 1 | 71 | 98.6% | |
罗村 | 0 | 16 | 100.0% | 朱林 | 6 | 96 | 93.8% | |
茅麓 | 0 | 28 | 100.0% |
6月5日我们组织部分学校分管数学教导主任组成了阅卷小组进行了抽样阅卷,学生数在150人以上的抽样15%左右,学生数在150人以下的抽样25%左右,部分小规模学校100%批阅,共计抽样941份。阅卷完成后,我们汇总统计了相关数据。
数据分析:
(1)全区平均速度:
5分钟平均速度 | 1分钟平均速度 | |
2023年一年级 | 78.9 | 15.78 |
(2)各校一年级教研组平均得分分布:
分数段 | 80分以上 | 70-80分 | 60-70分 | 50-60分 | 50分以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学校 | 华城 西城 段玉裁 常胜 华罗庚 朝阳 岸头 唐王 河滨 春风 新城 东城 | 茅麓 西岗 罗村 白塔 朱林 博雅 城西 | 直溪 尧塘 河头 儒林 指前 社头 | 薛埠 建昌 后阳 水北 | 明珍 五叶 洮西 西阳 | 107.5 | 39.0 |
学校数 | 12 | 7 | 6 | 4 | 4 | ||
占比 | 36.4% | 21.2% | 18.2% | 12.1% | 12.1% |
◆参照2019年6月公布的“金坛区小数口算达标标准(修订版)”,一年级口算区域达标标准为15道/分,全区共15个一年级教研组达标:华城实验小学、西城实验小学、段玉裁小学、常胜分校、华罗庚实验学校、朝阳分校、岸头实验学校、唐王小学、河滨小学、春风分校、新城分校、东城实验小学、茅麓小学、西岗小学、罗村小学。
(3)全区一年级共计134个教学班,平均得分分布:
分数段 | 80分以上 | 70-80分 | 60-70分 | 50-60分 | 50分以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班级数 | 63 | 30 | 20 | 16 | 5 | 121.6 | 34.2 |
占比 | 47.0% | 22.4% | 14.9% | 11.9% | 3.7% |
◆参照2019年6月公布的“金坛区小数口算达标标准(修订版)”全区一年级共81个班级口算达标。
(4)抽样的学生个体,得分情况分布:
分数段 | 80分以上 | 70-80分 | 60-70分 | 50-60分 | 50分以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人数 | 462 | 115 | 115 | 109 | 140 | 159 | 2 |
占比 | 49.1% | 12.2% | 12.2% | 11.6% | 14.9% |
三、质性分析
1.各类型得分率
在抽样批阅的试卷中,我们选取了841份有效卷(前32题全做的),分别统计了八种口算类型的正确率,具体如下:
类型 | 得分率 |
10以内加减法 | 98.72% |
20以内进位加 | 98.07% |
20以内退位减 | 96.64% |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 97.15% |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 94.08% |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 97.32% |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 92.63% |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 97.59% |
2.主要错误分析
(1)感知水平低。部分学生对算式的感知只停留在一个粗略的整体上,不善于深入全面地分析,找不到相似数字在结构上的区别,容易把相似的数混在一起,分辨不清。如,9-2看成6-2=4,58-9看成59-8=51,23+30看成32+30=62……这部分学生还容易把运算符号看错,如15+7=8,47-4=51,80-2=82……
(2)注意水平差。口算中不仅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还要求他们要保持下来。可是有的学生注意稳定性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或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这样的学生集中表现在不进位加当成进位加,不退位减当成退位减。如47-4=33,5+34=49,69-5=54……或者进位加和退位减杂合在一起,如35-9=46,72-5=63……
(3)记忆不到位。对20以内加减法不够熟练,计算时未经思考直接写出原本就记忆错误的答案。如9-2=6,11-4=6,6+4=9,9+5=13……这也导致了做相应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出错,如7+84=92,62+5=68,35-9=27,57-8=48……同样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也会出现相应的错误,如80-60=30,60+40=90……
(4)态度不端正。这部分学生往往字迹潦草,马虎,书写结果难以辨认。这种现象部分的与老师的指导有关,有的老师在口算训练时一味贪图速度,要求学生不用橡皮擦,直接在原来答案上圈划,导致两个答案交织在一起,难以识别。
四、问题和思考
1. 校与校之间,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过大。有适当的差距是允许的,适当的差距我们更愿意把它看成差异。我们现在追求的理想状态是全区各校的口算水平能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保持均衡。口算能力是学生良好运算能力的基础,其实也是学生形成良好数感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口算能力可以看成是数学学科最基础的能力。既然是基础,就一定要保底,就是要保证绝大部分孩子即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每分钟8-10道的速度,也要达到《金坛区各年级口算达标标准(修订版)》的标准。
2. 不能准确把握各种口算类型的重难点,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措施。目前来看各个学校的口算练习材料大多是不分类型,杂乱地把当前所学过的所有类型或近期涉及的类型堆砌在一起,各个类型平均使用力气。这样做可能往往事倍功半。要了解本班学生到底哪种题型容易错,哪种题型速度慢,在这些题型在多花功夫。对于易错题型要采取对比练习、强化练习等方式重点突破。
3. 对学生口算能力形成及提高的规律尚缺乏清晰的认识。老师们都知道,说到口算,可以一字以蔽之:练。但什么时候练,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缺乏思考。一般来说,学生良好口算能力的形成要经过“明理—会算—熟练—灵活”四个阶段。其中明理是理解算理,也就是说在学生初次遇到一种新类型口算时,要在课堂教学时把算理讲清楚,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在会算阶段要着重评价正确率,对速度不能提过高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要有速度的要求。但熟练了我们还不能说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口算能力,充其量只是技能。能力的形成需要的思维的参与,要能面对具体的问题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这就是最高阶段:灵活。到一定阶段后,也可以对一系列的口算类型进行打通整合。从全局来看,口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种临时在调研前夕集中练习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应该渗透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中,“口算天天练”。
4. 部分学校在校级层面,在教研组层面缺乏有效的口算经验交流与调研检测机制。有部分学校每学期都有相对固定的口算检测或者比赛,但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校尚未建立起常规的口算调研机制。部分学校的口算训练仅停留在老师个体的自发层面,缺乏学校的引领、考核、评价机制,直接导致校内班与班的差距过大。我们强调,各校要增强标准意识,对照《金坛区各年级口算达标标准(修订版)》的要求,有目标地练。我们提倡,每学期都应该有校级层面的口算过关检测,最起码一至三年级应该每学期都有。操作模式或者试题编制可以借鉴发展中心的模式,教研组要有规划,有对比,有分析,更重要的是各个年级要有重点,如一年级上册要做“10以内加减口算”的过关检测;一年级下册前期要做“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的过关检测;一年级下册后期要做“100以内加、减口算”的过关检测;二年级上册要做“表内乘除法”的过关检测;二年级下册要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过关检测等。并且,在后期的口算检测中不仅要安排单项口算检测,而且还要安排已学类型和初学类型的混合口算检测,并加以数据对比。我们提倡校内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安排一至两次口算专题研讨,如“算理算法的教法研讨”、“丰富学生口算形式的研讨”、“优化口算训练方式的研讨”、“口算不同课型的教学研讨”等。
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