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动态>>小学研训>>科学品德>> 文章
依托STEM课例 建立科学思维——记《依托小学科学教材开发STEM主题课例的研究》课题组第14次活动

发布时间:2023-09-25    信息发布:黄海燕    浏览量:1099次


九月,沥沥小雨,秋风扑面。9月20日上午,《依托小学科学教材开发STEM课例的研究》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集中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进行第14次课题研讨活动。

1.jpg

首先,殷芹老师作了《STEM视角下,小学科学课堂技术与工程实践活动设计初探》主题讲座。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而在广义的理解中,科学也包括技术与工程。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基于生活经验、形成科学观念、具有科学思维、掌握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从STEM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性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一线科学教师,我们更应在教材基础上挖掘迁移、在实践中寻找方式、在拓展中力求突破,开发适用于教材的小学科学STEM课例,在其中慢慢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2.jpg

接着,殷芹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浮沉子》STEM研究课。

《浮沉子》一课,殷芹老师抛出问题:“如果把一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它会怎么样?为什么?”“如果分别将苹果、泡沫板、羽毛、石头、直尺、空瓶、半水瓶、满水瓶放入水中,又会怎么样呢?”同学们通过老师问题情境的呈现,问题背后的连续追问,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学习状态,同时他们也逐渐学会了科学探究实践中重要的一步——预测。通过实验的预测与验证,同学们逐渐对浮力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还在老师的帮助实验下,明白了“浮力有大小,且浮力方向向上。”这一重要认识。

“沉在水底的石头有没有浮力呢?”殷老师突然间的一问,让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的预测,并讲述自己的观点与理由。在科学中,面对不统一的局面,绝大多数的解决方案便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验证,殷老师建议同学们利用弹簧测力计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测量拉力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预测,并通过视频的讲解,进一步让同学们理解了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即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沉、有些物体会浮、而有些物体既不沉也不浮。

3.jpg

“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呢?”面对着挑战性问题的抛出,同学们对于浮力的概念开始蠢蠢欲动,他们都想到了质量与体积这两个关键因素。殷老师带着学生代表在讲桌上进行了三枚相同体积的小球分别装入不同量橡皮泥后放入水中的实验,同学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彻底明白了今天的STEM课例主题——《浮沉子》的科学原理,通过进一步的视频学习,他们在不断探究与改进中完成了自己小组的浮沉子模型,并进行了精彩的汇报交流与展示。

4.jpg

课后,课题组成员围坐在一起,殷老师向大家分享了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如何进一步通过对科学教材本身的概念入手,深挖科学探究背后的知识架构,辅以孩子们完成STEM模型作品及建立科学思维的过程。课题组其他成员也分别结合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策略与方法,分别讲述了自己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如何深化教学设计、优化课堂实施、改进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刻讨论。

(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  殷芹)


昨天访问: 226675  |  今天访问: 241364  |  本月访问: 241364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7697587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