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8 信息发布:孔惠萍 浏览量:1357次
——记金坛区小语骨干教师研修团队暨“语文要素项目研究”第二十六次活动
金秋十月,旭日暖风作陪,书声笑声相伴。10月18日下午,金坛区小语骨干教师研修团队来到城西小学,开展了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大单元背景下语文要素分学段落实的教学策略研究》第二十六次研修活动。本次活动是围绕高年段语文要素的系统落实主题展开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真挚的言语尚在耳边回响,让人的心弦不禁被历史长河中的爱国诗人们牵动。此次活动围绕着“爱国之情”为主题,由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的郑绪月老师和金坛区罗村小学的吴飞飞老师带来了两节深入人心的古诗课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
课堂展示
还未步入郑老师的课堂,就被一首悲壮豪迈的《满江红》朗诵吸引,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郑老师以了解诗题为切口,带着问题读通古诗,自然过渡到让学生们利用所查到的资料自己解决当时的时代背景等知识,揭示全诗诗眼“悲”。围绕着“悲”字,郑老师再作拓展,利用时间轴,让学生对那段久远的历史印象深刻。之后,郑老师以两处“矛盾”为抓手,再让学生们结合所查资料更深刻地了解陆游其人及其深刻的爱国情怀。本课的亮点是将《题临安邸》的学习也巧妙地插入了对《示儿》的学习中,在去《题临安邸》中找答案时,教师紧紧抓住“醉”和“熏”两个字,带着同学们继续结合资料,了解故事内容,探寻诗人情感。
第二节课,吴飞飞老师重点展开对《己亥杂诗》的教学。课堂伊始,吴老师充分利用第一课时所学方法,处处彰显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整节课堂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诗人为何而“哀”及怎样才能不“哀”。教学时吴老师聚焦关键词“不拘一格”和“万马齐喑”,结合所查资料了解当时的官场现状,明白当时的百姓处境,让学生对龚自珍呐喊出的“哀”有更深切地体悟。最后,吴老师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和自己查阅的资料,总结提炼龚自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再链接古今,引导同学们发愤图强,振兴中华,为本单元系统开展“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落实打下基础。
组员研讨
两节精彩的课堂展示后,课题组的成员们相聚一堂展开研讨,发表对两节课的看法,交流收获与建议。先由郑绪月老师就她和吴老师的教学设计作了简要阐述,接着组内成员陈岚老师分享磨课时产生的疑问及两堂课后的教学反思,启发着其他小伙伴们智慧的闪现。
随后,杨凌芳老师提出虽要紧扣语文要素,但课堂中资料收集的呈现太杂,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赵梦颖老师肯定了按照课后习题为教学重点的教学过程,并提出朗读要有层次有梯度,最好还能在表达上迁移运用;于源老师统整三首诗,建议两节课堂围绕着三个问题“什么期盼”“什么情况下期盼”“向谁盼”开展教学,让中心更加明确。之后,其他每位老师也都纷纷发表自己教学古诗的经验及对这两节课的看法与思考,团队成员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都受益良多。
专家引领
在课题组的成员们认真听课,积极评课之后,区教师发展中心的研训员孔蕙萍老师和陈秋云老师总结了各位老师们的发言,并指导了这三首爱国诗的教学方向。陈老师提出两节课需要改进的几个建议:1.更多地关注古诗本身,找到诗中信息串联当时的时代背景;2.补充的资料不需太多,更多的要教会孩子筛选资料、内化资料的能力;3.立足任务群大概念,探寻学习古诗的形式,将三首古诗统整化。孔老师在评议的最后做了深入的补充和深化,立足一篇课文三首古诗、两个课时完整呈现这样的教学案体,激发全体成员在“比较异同”这个大主题下再衍生思考三个问题,让课题组的老师们在教学古诗上思维更加升华与拓展:1.从读者角度立足诗题,如何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2.从作者的角度立足对象,三首古诗分别是写给谁的,如何引发学生更深地领悟诗歌内涵?3.从编者角度立足顺序,在时间顺序和情感顺序上,编者为何这样编排三首诗的顺序?孔老师的三个角度在“系统”二字上做文章,打开了我们古诗教学的新视界,真正回应了子课题的主攻方向。
学术延伸
最后,子课题组另一位成员,来自金坛区薛埠中心小学的王小川老师带领全体成员开展了“建构核心任务 促进能力提升”的讲座,从整体把握,梳理知识系统;围绕核心,建构核心任务群;搭建支架,提供过程支撑三个方面提醒我们,教学要把握显性关联,理清知识根系,更要挖掘隐性逻辑,打通知识脉络,教师还要辅以恰当的教学手段支撑,帮助学生们真正提升能力。
本次的活动圆满结束,但探究精神与教育的情怀还在一路前行,期待下一次的活动中,我们有更坚实的进步。
(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 陈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