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9 信息发布:陈秋云 浏览量:1036次
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时间是一条线,将四季串联,老师们用一截短短粉笔,一起走过春夏秋冬。2月28日下午,我区小语骨干教师研修团队齐聚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开展了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大单元背景下语文要素分学段落实的教学策略研究》第二十九次研修活动,本次活动围绕低年级语文要素教学策略和古诗教学范式展开。
课例研讨 展示风采
首先,由王兆娣老师带来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春夏秋冬》。王老师将《春夏秋冬》跟上学期的《四季》联系起来,以回顾四季导入,创设制作传统折扇的主线任务情境,将识字、理解、朗读、迁移等教学环节自然融入其中,整个教学情境与文本四季扇形图交相呼应,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营造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王老师还注重把握识字逻辑,让学生掌握汉字构成规律,以提升学生识字效率。例如,王老师在教学雪和霜时,抓住雨字头,建立与自然现象的联系,从而拓展认识其他带有雨字头的字,促进学生迁移运用。
接着,葛平老师为大家展示的是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村居》。葛老师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展开一场春日诗会,在自己的课堂和学生一起诵读一首名篇,欣赏几幅春景,体会一种快乐,感受一份传承,还利用春晚热门歌曲上春山,复现诗歌内容,进一步巩固强化学习成果。葛老师还善于创设情境表演字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在教学“拂”字时,葛老师让同学们用手模仿杨柳枝,充分感受“拂”轻柔的特点,让学生的想象更加生动。
两位老师都在课堂上创设贴近文本的情境任务,驱动学生展开真实学习,并采用丰富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评课议课 共研共进
观摩完两节展示课后,王兆娣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自我的反思。葛平老师则提出了磨课中产生的疑惑,期待与大家共同探讨更加有效的解决路径。之后,团队的老师们纷纷展开讨论。他们都肯定了两节课在低段教学策略和古诗教学范式上的探索与实践。陈岚老师认为,在教学生字时不能就字教字,而是要创设一个个小任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深学习体验。在古诗教学时更要学会搭建支架,帮助孩子想象画面。徐莉老师认为教师应当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孩子更多的生长点。在设置教学环节是要有充分的铺垫和阶梯,帮助学生拾级而上。杨凌芳老师提出《村居》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融入探寻古代儿童散学后的生活,这样可以更好得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区教师发展中心小语研训员陈秋云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她首先肯定了低段团队为本次活动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接着,她提出在具体教学中,尤其是低段,要建立课堂的支架,这样才可以在学生发散的思维中抓住教学主线,统领课堂。她希望各子课题小组可以继续探索、实践、完善不同年段的教学策略和文本教学范式,要与大单元有更好得契合,有自己结构化、序列化的思考。
专题讲座,依理而教
课例研讨之后,丁艳老师给我们分享了讲座——《借力传统文化,蝶变语文课堂》。她认为在低段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树立文化自信,教师可在统编版教材中寻找散落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借力这些元素在课堂中通过诵古诗、析字源、观风俗、悟情感、融创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需要我们在统编教材中找寻传统文化的课程载体,在课堂实践中建构传统文化的审美体系,在时代脉搏中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承。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是一场诗意的修行,知之愈明,行之愈笃。我们正在积蓄力量,以研促教,砥砺前行,在新的台阶上不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