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542次
——记金坛市高年段阅读教学暨王粉林名师工作室活动
12月26日 ,迎来了2012年的第一场瑞雪,也迎来了金坛市小学语文教学与名师工作室的第三次联合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在华城实验小学多功能教室举行,市研训中心教研员孔蕙萍主持了活动,全市高年段的语文教师、2012年新参加工作的语文老师、王粉林名师工作室成员及华城小学的语文老师1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一)学课文 教语文 读名著
活动首先是由王粉林名师工作室成员毛迎春老师和领衔人王粉林校长带来的课堂教学观摩,他们共同执教了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对于这样的经典名篇,两位老师别具一格的课堂导入,独具慧心的教材解读,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给在座每一位听课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
毛迎春老师执教的第一课时始终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对于一篇经由古典小说改编的课文,毛老师将语文的核心价值定位于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理解每一个词,不让学生带着疑惑出课堂,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文脉,说人物,课堂扎实有效,让学生从已有学习经验到需要学习经验进行了一个完美的衔接。
王粉林的课堂,风趣幽默,笑声连连。他由课后的“名著便览”入手,用“便览”中三个关键词串成一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丰满水浒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生如何用批注来感受到经典名篇的语言文字魅力;带出一个“金圣叹”,来激起学生阅读《水浒传》的欲望。他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阅读教学,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该是就课文教课文,而应该站在课程的高度,让学生从读一篇课文到读整本书,从读课内书到读课外书,从关注学生的言语知识到关注言语智慧,让学生有一个更全面更广阔的发展。
接下来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先是由王校长交流了设计意图和教学感受:
第一,学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文,能复述故事;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古语词意思;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知人物的形象,把握人物特点等。在字词方面,因本课的多音字、轻声字较多,而且由于本文由古典名著改编而成,有许多对于学生较为陌生的古语词,因此,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方面,它们就是难点和重点。这一点,从预习反馈和课堂实际情况都可以看出。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老师将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这一方面是值得的。
第二,教语文。我们一直提倡“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谓“教语文”,是指把每一篇课文作为教给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的载体。因此,课文只是资源,课后习题,课后的《名著便览》也是资源,它们都应该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高言语智慧的载体。本节课的教学,我便是从人们忽视的《名著便览》入手来展开教学。“教语文”重在教给学习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教语文”,很重要的一点是根据文体特点和文本类型组织教学。比如,本文是古典小说的一部分,就应该引导学生围绕栩栩如生的人物、一波三折的情节、波澜壮阔的场面(环境)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语言、构思等。“教语文”,更重要还要学习表达,不仅要“得意”,更要“得言”。所以课尾,我安排了一个想象练笔: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了。走在路上,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以后会怎么做?
第三,读名著。揣摩编者的用意,小学教材中安排由名著改编而成的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读整本的名著。《名著便览》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一个“引子”。既然是“引子”,就应该充分发挥它的“引导”功能。教学中,我抓住“栩栩如生、荡气回肠、波澜壮阔”这三个词,感知人物形象,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打斗场面,既抓住阅读名著的关键,又渗透学习的方法。学完本课,至少要让学生知道,我以后再读《水浒传》,不能只是一般性或消遣性的浏览,我应该学会一点,要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人物的形象,要能初步品味出文中的语言方妙。当然,最好是能像金圣叹那样,揣摩出文章的构思之精巧。
随后由郑彩霞和蒋辉老师两位工作室成员评课。郑彩霞老师提出,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走进文本,要与文本进行对话,学会本我阅读,换位阅读,尊重文体的价值取向,她强调:尊重文体是基础,深入文本是关键,把文本作为载体,让学生享受文本。蒋辉老师则侧重“名著经典该怎么教?”“名著经典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与老师们进行交流,他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摒弃一切繁琐的教学分析……
(二)感悟,向着言语智慧出发
最后,毛海鹰老师的专题讲座《感悟:向着言语智慧出发》将活动推向高潮,她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生动地阐述了什么是感悟?什么是言语智慧?并结合具体的实例阐述自己对于高年段阅读教学的思考,与会教师听后,倍受启发。
这次活动,如静水投石,激起每一位老师心中的涟漪。对于语文教学的探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现今“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情形下,每一位老师应该认清方向,摆正位置,找准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两指弹出万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