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171次
碰撞智慧的火花,绚烂识字的课堂。10月17日的下午,由研训中心组织,城西小学承办的市小语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二)拉开帷幕。来自我市各小学的低段语文教师代表和小语协作组的全体成员齐聚一堂,开始了一场有关识字教学的精神饕餮盛宴。
城西小学的阶梯教室宽敞明亮,设备齐全,刚一落座,伴随着悠扬的乐曲,主席台前的两个大屏幕就开始播放起幻灯片来。这是承办本次活动的市小语协作组两个子课题“趣味识字课题”和“自主识字课题”的研究历程,那一张张照片,记录了一年多来,课题组的成员们在探寻小语识字教学之路上留下的串串足迹。
课堂展示:趣味横生,享识字教学之乐
在华罗庚实验小学陈艳老师的简短开场白后,研究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老师们翘首期待的课堂展示开始了。
“一张嘴巴大又大,两个耳朵长又长,书本文具里面放,天天伴我把学上。”第一节课上,来自罗村小学的周春琴老师就用这个有趣的谜语将二(3)班孩子的心给牢牢抓住了。周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十分精准,她从“趣”字入手,运用在图中找字、看图猜字等游戏,让学生明晰由“包”引发的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理解生字内涵。教学过程中,周老师总是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来识字,比如在学习“饱”这个字时,学生知道鱼吃饱了,“饱”与吃有关,所以是用食字旁。而由此引发出“一饱口福”、“一饱眼福”、“一饱耳福”,再通过黄豆荚得出“植物的饱满”,从整齐的队伍自然地引出了 “精神饱满”,再结合课堂实际,让学生领悟到了“读出声音的饱满”。这样,生字的学习既来源于生活,又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运用到生活中去了。
而城西小学徐香老师那俏皮可爱、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则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老师和二(2)班孩子们一起,讲述了一个动听的故事——《猴子种果树》。我们都知道,随文识字的教学讲究的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课堂上,徐老师依据文本,给学生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在语境上引导学生读字音,识字形,解字义;帮助学生形成语境识字的方法结构,并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在教学最后一个生字“拔”时,徐老师借用了《拔萝卜》的故事,带着孩子们一起表演拔萝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将“拔”这个字牢牢地印在了心里,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成果汇报:扎实有效,探识字教学之策
紧接着,来自西岗小学的“自主识字课题”组长王丽晨老师向大家汇报了两个子课题组的阶段研究成果。
这是省教研室第九期立项课题《以课例为载体的小学语文基本课型序列化研究》下的两个子课题,总课题主持人是教研室的陈秋云 和孔惠萍 老师。在向大家简单介绍了课题组的成员后, 王 老师着重向我们阐述了“自主识字课题”与“趣味识字课题”在开展识字课型研究时的一些思考。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识字教学中常见的三个问题:一是教师只关注识字教学中的音、形,对字义几乎处于忽略不计的状态;二是传统的 “告诉-接受-记忆-复现”式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了无生趣;三是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大,而语文课时又十分有限。只有从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他们自觉主动的识字意识和愿望,才能使识字教学切实有效地达到目的。
她向我们介绍,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两个课题组成员尝试以课例为载体,基于真实情景进行“课型预期→课例实践→反思完善→形成序列”的基本思路开展研究,其基本模式采用“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再跟进”的路线。
之后,王老师便结合具体的课例,向我们一一呈现了四个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策略。策略一:创设情境,感受汉字的意境美、音韵美;策略二:追溯字源,汲取汉字的源头活水;策略三:执简御繁,走进识字的自由空间随文识字;策略四:开启奇妙的阅读与识字之旅。最后,她还就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设想。
王老师的娓娓道来,让我们听到了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心声:给孩子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爱上汉字,爱上阅读,爱上写作。今后,我们有理由相信,课题组成员们会凭借农人耕作田地的扎实和细致,努力探寻一条有趣、有效的识字教学之路!
主题沙龙:亮点纷呈,话识字教学之法
《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不,两个课题组的七位老师坐到了一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开始了当天的第三项议程——主题沙龙。
周春琴老师和徐香老师先就今天的公开课,谈了自己眼里的成功与不足。其他老师则简单点评了这两节课中的亮点及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接着,在主持人陈艳老师的引领下,课题组成员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在加入课题组之前,成员们对于识字教学普遍存在误区,总以为识字就是简单地认识汉字。可是,在进行研究之后,成员们的观念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识字不该只是简单地认识汉字,它应该是为阅读和写作服务的。于是,她们找准了研究的突破口——从字义入手,把它做大做强。而如今,她们的研究已颇有成效。听,她们正在向与会老师介绍自己摸索出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呢!
殷雪梅小学的于珊老师用自己执教课题组公开课《识字1》的课例告诉大家,只要收放有度,识字教学和课文情境可以水乳交融。“字不离词,词不离词串”,从哪儿发散,还从哪儿收回,不仅不会破坏课文的情境,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有了富有深度和广度的理解,更能促进他们融入情境,深入阅读。以后上到这样的词串识字课,我们可以运用“直观演示、联系生活经验、激活旧知、打开思维、拓宽内涵”等方式活化生字的教学,延伸学习生字的触角,激发探究生字的欲望。于老师还向我们对比介绍了她在华罗庚实验学校交流教学和在本校教学的不同,提出课外阅读是语文的生命线,识字教学也需要大量的阅读做支撑,生字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生字就变成了熟字。
“内外兼修”的建昌小学的沈晓云老师则立足于平时的常态课,在备课中,她对每篇课文的生字都要进行一番研究,几乎每个字都要去查查它的字源、造字方法等等。在研究了生字后,她再根据课文情境进行随文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的安排。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学流程也许看起来是相似的,但是在每一节课中,每一个生字词的教学都有着她深入的解读,生字词的呈现都与课文情境有着巧妙结合,对于她来说每课的设计几乎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学生来说一定也都是新鲜的,充满乐趣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她渐渐摸索到了“从文到字,从字到词,再回到文”的随文识字教学方法,学生感受到了“边读文边识字、字散神不散”轻松识字的乐趣。
今年任教一年级的河滨小学的李晶老师因为有过中高年级的教学历练,开始思考如何给低年级的孩子增加更多的识字机会。她在拼音教学的过程中,便经常训练孩子给音节口头组词,从中选择部分好词书写在黑板上;把同音节的生字词语放在一起让他们比较认读;指导孩子尝试着读一些带有拼音的课外书……她向我们特别推荐的是是充分利用低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较多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识字和说话训练。通过这样的途径,不但大大地提升了识字教学效率,而且能让孩子们认识更多的汉字,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浓浓的研讨氛围中,课题组成员们就未来的研究之路做了自己的畅想。她们认为,是课题研究让她们渐渐成熟,一路走来,她们品尝到了课题研究带来的乐趣,也希望更多的同仁加入到研究的行列中来,共同分享那语文教学中的“一路花香”。
全程参与本次活动的特邀嘉宾、特级教 师陈文 老师做了精彩点评。他充分地肯定了这两节课,并打趣道“能得到我的表扬可不容易”,引来了现场老师会心的笑声。通过沙龙活动,他感受到了课题组成员的语文素养和教育智慧。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如何将课文按教者的需要进行整合;如何有重点地研究课前、课中和课后;如何正确处理基本课型与序列化研究。他认为,研究的课例要符合时代发展,要基于儿童立场,需要大家在教学中不断提炼,不断总结,以形成具有金坛特色的语文课型。 陈 老师不愧是教育界的老前辈,他的发言高屋建瓴,发人深省。
屋外,秋风微寒,屋内,热火朝天。活动虽已结束,但对于识字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却并未停止。两个课题组组长最后的那个握手,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金坛小语识字教学灿烂的明天……
(河滨小学李晶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