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信息>> 文章
“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理念与实践的碰撞

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199次

——记市高年级阅读教学研讨暨小语协作组活动  

 1116 下午,初冬的暖阳驱散了淡淡的寒意,殷雪梅小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内,群贤毕至,琅琅书声激荡。金坛市高年级阅读教学研讨暨小语协作组活动在此举行,来自全市共三十二所小学的一百多名教师齐聚一堂进行说理类课型的教法与学法研讨。  

活动以五年级语文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说理文为课例,来自殷雪梅小学的谢辉和滕晓惠老师分别执教了第一、二课时。第一课时中,谢辉老师直切主题,上课伊始就引导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即探讨说理类课文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推想此类课文内容,让孩子们怀着阅读期待进入了文本,之后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既检查了初读效果,又结合质疑,理清了文脉,使学生对说理类课文的结构有了比较清晰的结构认知。课文第三小节是举例论证部分,篇幅长、生词也多,谢老师将生词的教学渗进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中,接着又带领学生重点研读了第一小节,让学生从水滴石穿的自然现象中感受“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后一句“人类世界中也有‘滴水穿石’的现象”,再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拓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紧接第一课时,滕晓惠老师将学生对“滴水穿石”自然现象的认知引申到了人类世界,在品味课文语言、拓展课外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对滴水穿石的精神认知向纵深发展,最后以《论“从小事做起”》的文本解读巩固了学生对说理类课文的学法掌握情况,并以写一写读完《论“从小事做起”》之后给你的启示,对说理类课文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有效跟进。 

   

 

活动第三阶段为课堂教学评议。两位上课老师分别阐述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理念,同时也反思了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接着,来自汤庄小学的杨霞银副校长,唐王小学的雎爱春老师,尧塘小学的张国华主任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听课后的思考:他们认为两节课都能立足课标、立足文本、立足课堂,思路非常清晰,建立了说理类课文的框架,对学生把握文脉,掌握学法乃至学会有条理地书面表达很有助益,读文、解词训练扎实。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三位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杨老师认为语文课应把握课文的核心价值,抓住留白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能囿于文本;雎老师觉得学生应该有自己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张老师则建议可以创造性地整合课内与课外素材,以进一步引领学生感受说理文的论证过程。站在理论的前沿,三位老师的点评充满睿智,深入浅出,使教师们受益匪浅。

   

 

活动的第四阶段,市研训中心孔蕙萍老师谈了高年级阅读教学建议。她说:语文教学的宗旨是指导学生理解、运用语言,课堂是重要平台,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思考三个问题:帮助孩子架构该从哪个角度去侧重读,读些什么?引导孩子学习该用什么方法去展开读,怎样读懂?带领孩子实现该以怎样的途径落实用,如何迁移?孔老师指出:不同类型的课文,侧重点须有所不同。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文脉的梳理和文意的归纳,力求语言简洁而完整;第二课时须谨记学生把握梗概,找关键词能力的形成都得益于课堂;对教材,要实现个性化的阅读,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并且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在学生学有余力的前提下适度拓展。

   

 

活动最后,孔老师对所有语文老师提出希望:要像学生观察“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般带着眼睛看、带着耳朵听、带着慧心思,如穿石的滴水般,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期许的成效!  

此次活动历时三个多小时,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切磋和交流搭建了良好的研讨平台。这是一次“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更是理念与实践的碰撞,与会教师在全过程的参与、学习中受益匪浅,活动有效地推进了课程实施,对深化全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阚荣芳 供稿)  

 
 

昨天访问: 226675  |  今天访问: 154981  |  本月访问: 154981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7611204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