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994次
12月24日 ,市中年级语文课题组成员齐聚西岗小学,开展“文包诗”类课文教学价值挖掘与重构的研究,一天的活动紧张而充实。
板块一:课堂呈现
西岗小学成月琴、 王丽晨 老师两人合作完成了三年级上册中的 “文包诗”类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完整的两课时的教学。 成月琴 老师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发现和回忆以前学过的文包诗,在读通诗文的基础上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 成 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听到的是她亲切的话语以及学生朗朗的读书声。
王丽晨 老师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文”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学生与诗人同喜同悲,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和思念,读出了诗人的情感,并联系自己,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倾述于笔端。课堂中,一个个想象的画面不断展现、一个个好词不断从学生口中蹦出……师生徜徉在诗文的美妙境界中。
板块二:课例研讨
听课结束,课题组成员集中在该校会议室,就课堂中本人所关注的教学价值的“点”,即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展开交流,现撷取部分成员的发言与大家分享。
陈秋云(研训中心):
首先感谢西岗小学所呈现的两节课,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蓝本。”文包诗作为苏教版教材独创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助文来理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及其承载的情感,最终的指向应是“诗” 。今天所呈现的两节课在承接上是完整的,老师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从诗入手,引出要学习的文,在学习文的过程中紧密联系诗,由诗到文,再由文到诗,出发点、落脚点和归结点都在诗。
高国华(洮西小学):
今天两位教师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来设计教学,课堂训练极为扎实。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成老师引导学生三次读书,每次读的目标指向性明确。一读认识文体,二读读准字音,三读梳理文脉,概括主要内容。我认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感受空间应是文包诗教学的目标之一。因为文包诗比单纯的诗歌教学还要丰富一些,文章中有许多“空白点”,在第二节课上,王老师就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让学生想象“王维孤身一人在长安的生活”,揣摩家乡的兄弟们对王维诉说的思念之情。值得商榷的是学文为理解诗服务,在品味文的同时,要不要呈现诗?
耿春琴(华罗庚实验学校):
我赞同 高 老师的意见,我认为在学文的过程中应呈现诗,最终形成的板书有一块应是完整的一首诗。今天的两节课教师着力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抓住诗人的情感线索,“一喜一忧、以乐写忧”。我想谈的是读的训练,在课堂中,教师读的指导和训练到位,方式多样,这其中有背景资料的渲染读、角色的体验读、品词析句中的读,教师在课堂中也注意语文的思维训练,这很值得推崇。我建议对文包诗的教学,我们还可以继续研究下去。
……
板块三:理论学习
课题组成员在研训中心 陈秋云 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发掘“语文价值” 培言语智慧》一文,从一个个生动课例的陈述中,大家明确共识:要想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应该将课文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显出来,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达成的教学目标,从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生活!
(金坛市西岗小学 王丽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