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通知>>小学通知>>小学语文>> 文章
09年秋学期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970次

单元分析与提示  

(一)单元概述  

第一单元教材的编排没有看出很严密的体系,教材倒有一种复习前面内容的意向在这里面。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尽量把教材教得有体系一些。针对刚开学有一个教师节,所以第一单元课文围绕“园丁之歌”这一主题选入了3篇课文。《师恩难忘》平实的语言传递的是浓浓的师生情;《陶校长的演讲》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体现的是老师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所见》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习作也是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帮助、教育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安排不仅从认识上了解我们的老师、孩子,强调尊师重教的重要,也有利于在行动中落实这一主题。  

   

(二)学情分析(由各校自行填写)  

(三)教学目标  

1学会23个生字,认识4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娓娓动听”“身临其境”造句,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复述《陶校长的讲演》和背诵《古诗两首》。   

3积累有关风的诗句,注意积累古诗的方法。   

4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能抓住一两件事写出一位老师的特点。   

5体会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恩。   

6培养良好的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建议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   

《师恩难忘》:通过对田老师编故事讲课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陶校长的讲演》:了解讲演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自己的好习惯。   

古诗两首》: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怀,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习作一主要要求学生抓住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一两件小事来写,要写得细腻感人。幸好,这里有课文作为范例。  

练习1中的语文与生活安排了两个“情节”:写儿童诗和背诵描写风的古诗。写儿童诗因为是续写难度不是太大,但是,教师在此处不妨教学生写一写儿童诗背诵带的诗句,对学生来讲应该没有多大的困难,但是教学学生背诵之前可以多补充一些含有的诗句,让学生多积累一些。诵读与欣赏中编者给学生编排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歌的特色很是鲜明。诗后编者还附了一个问题,诗中有画,如何看出画来?作为教师要思考的是小学诗歌教学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目的究竟在哪里?学会请教,这个口语交际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如何把话说得体,学生应该不存在问题。但训练必须有“质”的保证。  

   

(五)课时安排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时  

师恩难忘 2课时  

陶校长的演讲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习作 2课时  

练习 2课时  

   

《师恩难忘》  

教材简析  

本文记述了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授孩子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孩子成长的往事,体现出他巧妙的教学方法,歌颂了老师的敬业精神,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感激之情。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3段。课文通过典型事例反映老师的教学有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刘绍棠的作品,语言清新淳朴,富有乡土气息。本文体现了作者的一贯风格,没有大肆渲染,没有大段抒情,甚至没有细致的人物描写,但是读者仍然仿佛能看到田老师可亲的形象,听到田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少许几处议论,是""长大后,用成人的眼光回味品评老师的教学而发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建议  

1、《师恩难忘》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抓难忘二字,什么难忘?师恩。师恩为什么那么难忘呢?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抓住田老师所编的故事对我的影响来引导学生体会田老师的教育对我的影响。课后作业第二、三题教师应该抓住,让学生细致体会。  

2、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觉得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哪些值得欣赏的地方?引导学生寻找、总结、概括。(《江苏教育》第七期上有一篇本课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以对联的形式给田老师写评语。如果你班的学生素质较高的话也可以尝试一下。)  

3、本课是本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也是第一次学习写摘录笔记,教师应收上笔记本,批阅后向全体学生讲评,并个别指导后进生。  

4、阅读写老师的文章、故事等。  

 搜集一些关于赞颂老师的名言,记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5、实践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陶校长的演讲》  

教材简析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全心全意办教育,他对待学生、对待教育真可以称得上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篇课文是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齐,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另外,学习陶行知的语言,他讲解得通俗易懂,用一些问句的形式,用一些假设,有深入透彻的说理,也有浅显易懂的比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会认2个二类字,理解有关新词。

3、了解演讲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成为习惯。

4、感受演讲稿的情真意切,乐于模仿迁移运用,体会学做真人,交流陶行知其人其事。

   

教学建议  

《陶校长的演讲》这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是在群众集会或者重大的会议上,就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说明道理、发表讲话。从本质上说,演讲稿属于议论文文体。搞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了陶校长的四问实际上就阐明了他的四个观点。教学时,根据文本的特点,可以采取“先扶后放”的办法,重点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因为演讲在今天的生活中很有生命力,所以老师还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  

《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很是实在,主要就是讲了陶校长的四点要求。掌握这篇课文的大意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要让学生明白有哪四问,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四问。重点之二就是学习陶行知的语言,他讲解得是多么的通俗易懂啊。用一些问句的形式,用一些假设,有深入透彻的说理,也有浅显易懂的比方。  

实践活动:  

1、做评委,给陶校长演讲的内容打分并说明理由。当然,老师们也可以尝试着把这样一种方式就作为课堂教学时主要的形式来进行,也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位有经验的老师曾说,一周之内,他一般不会采用上两种相同的教学方法,别让学生觉得,我们老师上课就那两下子,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新颖的方式一定会吸引更多学生的目光,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寻找身边的老师关心、教育自己的事例。  

   

《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的诗人贾岛。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和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这首诗简单易懂,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在细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既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强,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关键的词语的意思,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描述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建议  

  《古诗两首》中两首古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简易。《寻隐者不遇》以问答的形式,叙述寻隐者不遇这件事。《所见》向我们展示了牧童捕鸣蝉时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的画面。这两首诗通过语言和动作表现孩子天真无邪的特点,表达诗人对山林、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教学时,可用来整体把握。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很有哲学意味。“不遇”是一种意味,本身要找的人是隐者;其次,身在此山中,存在也是一种意味。他是隐者,我们看不到,但是,他又是存在的。这恐怕只有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解了。但教给学生不要这么繁复,让他们明白这样一种意境就可以了。

《所见》是一首很有童趣的诗,描写出了孩童的天真。不过最有趣的应该是他闭口立之后在想什么呢?一比:前面的表现与后面的表现进行对比,二想,孩童想什么呢?其实,诗歌的最后两句不妨换一下位置: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可能更有意味一些。

[编写:华罗庚实验学校 冯立生 审定:研训中心 周怡和]  

  

昨天访问: 317569  |  今天访问: 112046  |  本月访问: 723498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8179721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