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110次
单元分析与提示
(一)单元概述
第一单元教材的编排没有看出很严密的体系,教材倒有一种复习前面内容的意向在这里面。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尽量把教材教得有体系一些。针对刚开学有一个教师节,所以第一单元课文围绕“心中有祖国”这一主题选入了4篇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用现代诗歌的形式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郑成功》不仅是对一位收复台湾的古代将领事迹的回顾与赞颂,更重要的是向世人宣告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的主人公肖邦把自己满腔的爱国豪情倾注到音乐创作中去,对祖国的依恋至死不渝,不仅中国人,外国人一样也热爱自己的祖国;《古诗两首》包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作者杜甫和陆游都是古代爱国诗人的杰出代表。所选择的两首诗歌真正体现了诗人充沛的爱国热情。
(二)学情分析(由各校自行填写)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分内涵,培养感悟。
2、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具体文字感知并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亡国之恨,披文入情,因文悟道,训练语言文字,陶冶爱国情感。
4、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诵读并背诵。
(四)教学建议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
《我们爱你啊,中国》:要让学生确立祖国的概念,对优美山河、各地物产、民族风情有较多的了解,能写一段话或几行诗表达对祖国或家乡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郑成功》:抓住收复台湾和建设台湾两件事来教学,体会郑成功的爱国心和郑家军的英勇善战。注意积累有关战斗的成语。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抓住情感线索来教学,开展情感想象,体会肖邦的爱国心。注意积累有关辛勤工作的成语。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
《古诗两首》: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怀,受到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的熏陶。
习作一主要要求学生能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最好要写得细腻感人。
练习1中的语文与生活是有关汉语拼音中轻声的教学。诵读与欣赏中编者给学生编排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歌的特色很是鲜明,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是介绍一个自己了解的民族。这个口语交际训练主要是让学生有条理有重点的介绍,学生应该不存在问题。
(五)课时安排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时
我们爱你啊,中国 2课时
郑成功 2课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习作 2课时
练习 3课时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简析
《不懂就问》
课本中用四幅图告诉我们在家里、学校、展览馆遇到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向别人请教,请教的对象可以是家长、解说员、同学等,可以说一切知道的人你都可以请教。请教的问题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勤于搜集资料》
为什么要勤于搜集资料?其一,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有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二,搜集资料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其三,我们常说学生要勤学好问,《不懂就问》是讲的好问,那么勤于搜集资料就是侧重于勤学。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图画,懂得“勤于收集资料”和“不懂就问”都是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掌握勤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
3.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设想
1、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不懂就问。遇到难题,不去思考跑去问老师或者同学,那不叫不懂就问;当然一声不吭或是抄同学的答案更不可取。我们所提倡的不懂就问是在经过自己思考后不能理解后的问。这一点要向学生说清楚。
那么如何搜集资料呢?做摘抄笔记,制作资料卡片,剪贴本,拍照片,采访录像,录音,参观展览,上网等。常用网站:www.baidu,当然还有凤凰语文论坛。
2、仅仅指导这些还不够,还要指导学生注意处理好搜集与处理的关系。
许多老师在这个方面只注重收集却不重视处理。其实两者之间前者只是—种手段,后者才是一种目的。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是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所收集的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后,引导学生学会取舍,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收集和运用资料有始有终,为学习、为教学服务。
在实际教学当中,有人只注重前者,只是为收集而收集。上课时常常看到学生在照本宣科,没有进行归纳内化。学生手中有各种制作精美的资料笔记,但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收集、摘抄的,都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认真阅读。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既要搜集又要处理,要消化吸收,来解决问题。
3、要告诉学生习惯的养成远远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功夫在课外,习惯的养成就是如此。
4、要注意一种倾向,那就是把这堂课上成看图说话的课,习惯篇是实践性的,而非理论性的,关键是指导学生懂得今后该做什么,怎样做。
我们爱你啊,中国
教材简析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房地产商人,长期的走南闯北可能使他对祖国各地,对祖国建设更加了解。他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赞美了祖国的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民族多样、历史悠久、成就伟大,表达了誓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这是一位普通人的爱国方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会写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诗。
教学设想
1、简介:“中国”名称的由来。
“中国”这一名称始于周朝。但最初“中国”并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国都。至于把华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那就是后来的事情了。
2、补充资料:了解中国地图。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既是课内,更有课外。在教学文本之先,组织学生对“眼中的祖国”进行解读,一方面是对学生相关语文知识的课前预测,以在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是对文本学习的良好铺垫,为有效学习文本奠定基础。如此,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更广泛、深入起来。]
3、读文交流,作者爱祖国的什么?
4、倾诉————我心中的祖国
学完了《我们爱你啊,中国》,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说说“我心中的祖国”吧!
5、补充阅读。
有一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各地方电视节目主持人分别代表各省、直辖市向全国人民送春联。这春联可大有学问,都凸显出一定的地方特色。北京上联: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上海下联: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重庆上联:朝天门喜迎天下客;天津下联:塘沽港笑纳万国风。吉林上联: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辽宁下联: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西藏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新疆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广东上联: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广西下联: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湖南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湖北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河北上联: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河南下联: 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下无双。贵州上联: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四川下联: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浙江上联: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江苏下联: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内蒙古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黑龙江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宁夏上联:红黄蓝白黑,五珍献瑞;陕西下联:字史酒医诗,诸圣流芳。青海上联:水泽源流江河湖海;甘肃下联:金银铜铁铬镍铅锌。云南上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海南下联: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安徽上联:黄山为九州增色;江西下联:瓷器与中国同名。香港上联:荆花吐艳香江瑞;澳门下联:莲蕊临风镜海清。福建上联:品铁观音,香飘两岸;台湾下联:拜妈祖庙,情系一家。
6、写话:以“中国”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可以是诗歌),可以是你的所见所闻《我眼中的中国》;可以是你的奇思妙想《未来的中国》;也可以是你参观或游览一些名胜古迹后的《我的中国行》等等。
郑成功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事,歌颂了郑成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这是一位将军的爱国方式,征战疆场,保家卫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以及他建设台湾的功绩。
B、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网上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B、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以及建设台湾的丰功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B、培养学生的合作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设想
1、说出你心中的爱国民族英雄。
2、质疑问难: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有什么问题吗?
3、交流学习成果,重点想象画面。
4、积累有关战斗的成语。
5、练习复述课文。根据段意,抓住重点词语,练习复述课文。
6、仿写。①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得特别精彩,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哪儿写得好?②小结:总的来说,写战斗场面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写好场面中的各个人物。写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第二,既要勾画出场面的整体情况,又要着力描写其中一些最精彩的镜头,以突出场面的激烈。第三,还要穿插描写战斗时所处的环境,以烘托出战斗的气氛。③、选择一部电影或电视片,播放有战斗场面的片段。当堂把其中的一个战斗的场面描写下来。也可写一众人活动的场面。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材简析
本文讲的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仍不忘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这是一位音乐家爱国的方式。用音乐为武器同敌人作斗争,鼓舞人民与敌人作斗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读课题,自由谈谈感受,提问。
自读课文:
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理解体会:送别时各方的神情动作语言。想象歌词。
抓词句体会肖邦的爱国心。
积累有关辛勤工作的成语。
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涕泪、巫峡、洛阳。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示儿》。
3.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设想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2.简介作者
3.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4.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5.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6.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7.背诵默写这首诗
1.品味杜甫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或表现出一个悠然、自在的杜甫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无限喜爱,或体现杜甫关心时事、战争题材的诗数量很大,或表现杜甫珍爱亲情等反映诗人才华出众、品质高尚,其诗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一些佳篇名句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如《望岳》中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揭示统治阶级腐败和人民苦难的警世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品味《春望》
这是诗人目睹昔日都城长安城垣破败。杂草繁芜的凄凉春景而创作的表现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气愤和对安史叛年暴行的无比痛恨。
3.了解“安史之乱”
公元763年,唐王朝的军队先后收复了河南河北,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被彻底平息,欣喜若狂的杜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储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释题教学
5.朗读探究这首诗的意思和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然后在班内相互交流,合作学习,哪个小组汇报精确,看谁能够走进伟大爱国诗人杜甫的心灵深处。
6.析句教学
“初闻涕泪”“漫卷”“愁何在”“喜欲狂”……
7.对比《春望》
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迥然不同。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生动活泼,爽朗奔放,被称作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若是想配乐朗诵,该选择臬的曲呢?(轻快激昂),谁想来试一试?播放音乐诗朗诵(表扬,学生自己背下来)谁能来配乐背诵,一齐配乐背诵。
8.拓展延伸
杜甫的诗流传下来很多,反映他各个时期的理想和境遇,也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代表作如“三吏”“三别”等,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广泛阅读,深入学习,如果你对杜甫这个人感兴趣,不妨也去做一番调研。
习作1
教材简析:
暑假生活也许丰富,也许单调:也许快乐,也许烦闷。但其中总有一些生活经历会给人独特的感受,留下难忘的印象。回忆暑假生活,意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心体味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积累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写作源泉。
教学目标:
1、学会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学会细致的观察生活与大自然,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及时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
4、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养成习作之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教学设想:
1、教师出示自己假期时拍摄的照片,讲述自己假期愉快的旅游经历。
2、师生交流,激发写作兴趣。
3、片段赏析、发现写作方法。
4、理解“难忘”,拓宽学生思路,丰富写作素材
5、选择写的较好的文章,在班里进行赏析。
侧重选择两类文章:①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②、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编写:华罗庚实验学校 吴建强 审定:周怡和]
昨天访问: 317569 | 今天访问: 113101 | 本月访问: 724553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8180776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