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通知>>小学通知>>小学语文>> 文章
2009年秋学期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1731次

一、教材简析:  

本册课本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4篇,共25篇。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练习1个。本册继续安排了习惯篇语文综合性学习  

“习惯篇”的主题是“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这两个重点训练项目贯穿于本册语文学习,后面的课文《学与问》就呼应了“不懂就问”这个项目,在阅读、习作及单元练习中也都反复凸现了“勤于搜集资料”的训练。  

阅读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主题单元,放大空间,关注衔接”  

①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该单元的习作”“练习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本册的七个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例如其中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通过三篇课文,多角度、立体地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负荆请罪》写的是“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为国受辱忍让,廉颇为国、为友登门谢罪。《最后的姿势》讲述了一位普通教师谭千秋在地震来临、生死攸关的一刻,誓死护卫学生,牺牲自己的动人故事,赞颂了谭老师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高尚师德。《船长》塑造了船长在客轮被撞毁的危机时刻,指挥若定,视死如归,为旅客置生死于度外,为职守“与阵地共存亡”的崇高形象!《爱之链》是写下岗的乔依,在路上主动帮助老太太修车,并谢绝了报酬;老太太开车到了一个路边的小饭店吃饭,又暗暗资助孕妇的故事。三篇课文分别歌颂了爱国、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课文主人公们为祖国、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而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向他们示爱,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悟汪国真《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这就较好地把阅读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活化了各项训练,增强了训练效果。  

②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安排了阅读指导课文,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栏目,向学生推荐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打通了课内外、扩大了阅读面;单元练习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注意了语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开辟了“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等,进一步拓宽了阅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安排了“读报和剪报”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集阅读、搜集资料等语文能力训练于一体。  

③关注与初中学习的衔接。教材在结构形式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比如名家、名篇的课文比重明显增大;主题单元的编排结构,就是与初中阶段主题单元的教材编排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的;文学常识(作家卡片、名著便览)、课外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栏目的开设等,都有利于小学阅读教学和初中阅读学习的衔接,有助于小学阅读教学向初中阅读学习的过渡。  

习作教材重在活动中习作,重视习作过程。全册7次习作,就有6次习作的话题设计是引导学生在相关的活动中去做一做、说一说、尝一尝、看一看、问一问、查一查等强调亲身感受和情感体验,寓取材、构思、起草于亲历亲为的活动之中。本册习作教材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七次习作只有两篇例文,其中一篇还是作为迁移写作过程的引例。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到了高年级,学生学习范文的方式,主要不是低层次模仿,而是借鉴。为了更好体现学生习作逐渐由模仿借鉴,由仿的循序渐进过程,故在第三学段,采取了阅读与习作相互匹配的编排方式,以便读和写在单元主题构建中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六年级习作,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多方借鉴主题单元中的范文信息,相似激活;又要重视仿效例文,由仿到创。  

   

二、教学建议:  

1、明确六年级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始终把握好教学重点。  

《标准》关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共提出了十一项,如下四个项目最能凸显高年段阅读课堂教学的特点:①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②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③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④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在教学中,除了朗读、背诵等常规训练外,务必要集中力量,认真抓好上述四项重点。六年级阅读课堂教学只有突出了这四个重点,才能凸显与中、低年级阅读课堂教学的区别点,才能保证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充分发挥主题单元的协同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各单元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来设计的。教师在备课时,要从整个单元入手钻研文本、组织教学,而不能孤立地看待同一单元中的课文,应有一个整体的观念。在教学方案预设的时候,要先以单元为整体来阅读、思考,把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在同一主题下整合起来,然后再逐课研读、分析,根据各课的特点,分别确定其教学价值与学习内容、教学流程与学习方法等。这样,就可以发掘出本单元课文之间的共性特征与内在联系,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放到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去,充分发挥本单元内部各元素的协同作用,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提高。  

3、习作教学宜长短课结合,课内外联系,在活动实践中成文。  

本册习作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重在活动中习作,重视习作过程,强调亲身感受和情感体验,寓取材、构思、起草于亲历亲为的活动之中。所以,六年级习作教学,就要立足于活动,要多一些实践,要突破旧有的时空禁锢。有的习作话题可以当堂完成(2课时);有的习作话题可以预先布置相关的家庭活动、户外活动,然后当堂完成;有的习作话题,则可以先在课堂引导,学会讨论、观察、采访、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再组织实践,在活动后动笔,一周后,再在习作课堂进行反馈、修改、加工、评价。后一种活动,可以分小组进行,以利思维碰撞,合作探究,建议教师也参与其中,亲历习作过程的每个环节,以利评价指导。  

4、应放大语文学习的空间。  

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学会阅读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要提倡读名著,尤其要认真读《鲁滨逊漂流记》,要注意语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结合  

5、领会课后作业设计宗旨,重视学生做题的质量。  

课文后面的习题提示了各篇课文的教育教学价值和重点、难点,具体地落实了《课标》的阶段目标,一定要重视课后作业完成的过程和质量。坚决摈弃那种把课后作业当作单独的一块,总是放到最后再去完成,或把一道道题目看成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就题论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教师要把握课后作业的体例特点,把课后作业的练习与全篇课文的教学结合起来一并考虑、安排,做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扎实到位地完成课后作业的练习”。对每一道题,特别是不止一解的题目,教师先要通过认真研究,仔细思考,寻求出基本答案或基本解题方法。当学生在解题思路、表达方式、语言文字等方面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启发、矫正偏差。  

6、关注与初中学习的衔接。  

第三学段特别是六年级两册教材,在结构形式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比如名家、名篇的课文比重明显增大;主题单元的编排结构,就是与初中阶段主题单元的教材编排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的;文学常识(作家卡片、名著便览)、课外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栏目的开设等,都有利于小学阅读教学和初中阅读学习的衔接,有助于小学阅读教学向初中阅读学习的过渡。  

   

三、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9.1-9.4  

习惯112我们爱你啊,中国   

91日上课  

2  

9.7-9.11  

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古诗两首   

   

3  

9.14-9.18  

习作1练习1   

   

4  

9.21-9.25  

负荆请罪船长   

   

5  

9.28-9.30  

爱之链   

国庆节放假  

6  

10.9-10.10  

习作2  

   

7  

10.11-10.16  

练习2小草和大树   

   

8  

10.19-10.23  

轮椅上的霍金生命的林子  

   

9  

10.26-10.30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习作3 2   

   

10  

11.2-11.6  

练习33姥姥的剪纸   

   

11  

11.9-11.13  

牛郎织女 安塞腰鼓2 习作4   

   

12  

11.16-11.20  

安塞腰鼓1 练习4  

   

13  

11.23-11.27  

期中复习与整理  

   

14  

11.30-12.4  

青海高原一株柳 草原  

   

15  

12.7-12.11  

麋鹿2) 习作5 练习5   

   

16  

12.14-12.18  

给家乡孩子的信2钱学森   

   

17  

12.21-12.25  

詹天佑 鞋匠的儿子 习作6   

   

18  

12.28-1.1  

练习6古诗两首   

元旦放假  

19  

1.4-1.8  

学与问 大自然的文字   

   

20  

1.11-1.15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习作7 练习7  

期终复习  

21  

1.18-1.22  

语文综合性学习(学与做)期终复习  

   

22  

1.25-1.29  

期终考试  

期终考试  

[编写:华罗庚实验学校 吴建强 审定:教育研训中心 周怡和]

昨天访问: 317569  |  今天访问: 109498  |  本月访问: 720950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8177173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