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动态>>综合研训>>幼儿教育>> 文章
教育案例:窗台上取沙包

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699次

一、案例背景  

新的一学年开始了,我班的教室由原来的一楼搬迁到二楼,二楼教室的门口有一个大大的阳台。每天清晨,只要天气晴好,我都会让孩子们在大阳台上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进行晨间锻炼,比如:踩高跷、揪尾巴、玩沙包、赶小猪……等等。一件简单的运动器械,就给了孩子们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了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合作的态度。  

二、案例过程及评析  

镜头一:“沙包不小心被抛落在了窗台上”  

今天早上的晨间活动和往常一样,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户外的阳台上玩起了沙包,孩子们有的将沙包放在头上慢慢走,有的在扔沙包,有的在向上抛沙包,孩子们都陶醉于其中。突然,我发现有几个孩子围在一个高高的窗户下面朝上看:原来,网网小朋友不小心将沙包抛在了窗台上了,由于窗台很高,孩子们用手根本够不着,这可怎么办呢?网网看着自己的沙包静静地躺在窗台上,心里很是难过。这时,很多小朋友都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安慰网网,天天马上说:“网网,你不要难过了。”涵涵说:“网网,我来帮你把沙包拿下来。”张陈哲又小大人似地说:“我的沙包先借给你玩。”大家一边安慰他,一边在积极地想办法,而我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评析:  

1.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当幼儿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我们最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放任,包括那些一味的、明确引导的鼓励;二是直接的替代解决。而这两种方法都忽视了孩子本身的探索,把孩子放在了一个被动的位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我认为,尊重应该信任他们。就象陈鹤琴先生所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想的,应让他们自己想。”我们或家长都应放开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去动脑、去体验,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去探索。我很庆幸这一次自己做了一回懒老师,没有剥夺孩子尝试与探索的机会。  

2.在活动中体验同伴的关心和帮助。  

我们一直都提倡幼儿之间互帮互助,因为这不仅是一种良好品质,更因为它有助于孩子们的共同进步。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都是那么地热情,他们都在积极地帮助网网。正如案例中的涵涵和天天,我想赋予他们热心人的名分并不过分。他们鼓励网网,给了他战胜挫折的勇气,也许这些鼓励显得有些幼稚,这些帮助也有些笨拙,但它却真实地让网网获得了心理上的安慰。互帮互助,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出来。其实,在平常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许多孩子都会很主动地帮助别人,让我们的目光多多关注每个孩子,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面对网网遇的困难,我没有直接将窗台上的沙包取下来,我的袖手旁观和静静地在一旁耐心的等待,给了其他孩子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也让他们将自己的热情奉献了出来。  

镜头二:用一个沙包砸向了窗台上的那个沙包  

过了一会儿,豆豆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对大家说:“我们用自己的沙包砸窗台上的那个沙包,这样可能会把沙包砸下来的,我们试试看,好不好?”  

她的建议得到了多数孩子的赞同,于是,大家都纷纷拿起自己手里的沙包,学着豆豆的样子用自己的沙包砸向窗台上的那个沙包,可是,在砸的过程中不知谁的沙包也不小心落在了窗台上,于是,豆豆赶紧叫停:“不好,这个办法不好用。”  

“是的,戎周的沙包也落在窗台上面了。”冰冰对大家说。大家一看,这个办法真的不行,反而适得其反了,这可怎么办呢?  

“我们重新想办法吧!”不知是谁说了这么一句。  

评析:  

1.给予孩子尝试出错的机会。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注定了他们有时的想法会和结果背道而驰,豆豆小朋友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出发认为“用自己的沙包砸窗台上的那个沙包,可以把沙包砸下来”, 这是她尝试原有经验的过程,但在大家实践后发现,这个方法并不好用。幼儿的错误认识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知水平,幼儿那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认识,而在幼儿的认识结构上却是合理的和“正确的。”作为老师,我们要给予孩子尝试出错的机会!允许孩子尝试错误学习,因为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试误”能导致幼儿认知冲突,有益于其知识的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当孩子处于失败状态时,教师也不要急于给予帮助,而要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处理。  

2.相信孩子有不服输的勇气。  

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并没有放弃, “我们重新想办法吧!”一句简单的话语,反映出在孩子们获得了与自己愿望完全相反的结论时,孩子们并没有气馁,或是求助于老师,而是继续地动脑、想办法去解决难题。  

3. 幼儿在寻求答案的同时,也生成了问题。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因为在真实的生活实景中,蕴涵着许多问题,有的问题是即时产生的,有的受某些因素影响而产生,有的问题是幼儿在认识环境中提出的,案例中幼儿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了诸多问题:“为什么‘用一个沙包砸窗台上的那个沙包’这种方法行不通呢?”“有什么方法可以取下窗台上的沙包呢?”等等。这些问题促使孩子们去主动探索,因此,我们要给予了幼儿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孩子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而孩子们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失败才能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镜头三:用纸棍来拨窗台上的那个沙包  

这时,蛋蛋急急忙忙地拿了一根纸棍跑过来:“我来,我来……”孩子们见了,都很自觉地给蛋蛋让开了一条道,可是蛋蛋的个子有点矮,任由他用力地踮起脚尖,他还是够不着,杨栋见了走上前去:“我来”。只见,高个子的杨栋拿起蛋蛋手中的纸棍,踮起脚尖,轻轻地对着窗台上的两个沙包一拨,两个沙包像听话的宝宝一般,纷纷从高高的窗台上掉了下来。其他孩子见了,都开心地欢呼起来。  

我看到孩子们那么开心的样子,于是走上前去,对他们说:“在小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们能主动地相互帮助,并且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真好!”孩子们更加开心了。  

评析:  

1. 让幼儿在不断地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成功令人振奋,令人欣喜,每个人都乐意享受成功那刻的喜悦。但通往成功的道路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可以激起更强的斗志,更好地走向成功之路。只要我们肯放慢脚步,肯等一等,肯给予孩子一点  

时间,给予孩子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不要太多地去干预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活动,那么,也许孩子有望得到更多的东西。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力不断经受挑战,而且就在挑战中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虽然有时候成功,有时候失败,但各方面的能力仍然不断向前发展。幼儿正是在不断地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获取的信息进行预想、实践,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最终形成正确的答案,并在活动过程中发展了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应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意义,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一直到大家将窗台上的沙包取下来,我才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转变过来,我适时表扬了大家。这样,不仅给了孩子们战胜困难后的成功感,同时,也是对其他孩子助人为乐行为的肯定。  

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起到引导儿童成长,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了解儿童的天性、本能和需要,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促进儿童的成长。  

   

这段小插曲就这么不经意的来,又悄悄的走了,一泓池水又恢复了平静。在不经意中,我捕捉到了这短暂的一刻,但就在这一刻,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发现了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勤于动脑、乐于助人的品质。我们应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一些等待和信任,让他们在生活中经历磨练、获得感悟。  

   

昨天访问: 226675  |  今天访问: 161070  |  本月访问: 161070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7617293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