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533次
【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园虽然空间有限,但却利用有限的空间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如冬青、迎春、香樟、桂花、紫荆、石榴、广玉兰、棕榈、枫树、腊梅……,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季节各自展示着不同的风采,为孩子们探究植物的奥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2006年11月起,我园就确立了在“做中学”中开展植物系列探究活动的研究课题,于是,在做中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首先开始了对园内树木——腊梅树的探究之旅。
【案例描述】
(一)腊梅树下的争论
孩子们在操场上跳绳时,好奇的岩岩来到腊梅树下,正准备休息,抬头仔细一看,惊奇地发现:“叶子都快谢了,怎么又长出一些“小果果”?”在一旁的媛媛也凑过来认真地看了看,猜测着:“是不是花宝宝呀,它要开花了吧!”“冬天这么冷,还会开花吗?花一般都是在春天才会开。”岩岩肯定地回答着。“也有不怕冷的花。”媛媛也极力地辩解。“这个裹得这么紧,外面有一点点是绿色的,它肯定是腊梅树的种子。”岩岩还在发表着自己的观点。说着,他们俩分别爬上了腊梅树旁边的小滑滑梯,小心翼翼地摘了一个“小果果”跑到老师身边,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答案。老师对于孩子的争论没有过多地解释,只是提醒他们,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看看这里面到底裹得是什么?在老师的提示下,孩子们真的饶有兴趣地开始了对“小果果”的“解剖”。
(二)动手试一试
在孩子们急切的要求下,老师从腊梅树上摘了一些“小果果”,让大家都来试一试,看看这里面到底是什么?
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有人建议用小手直接把“小果果”拨开。可是,由于“果果”小,裹得又紧,孩子们也抓不住,拨不动,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聪明的浩浩提议:“我们还是向医生一样,用刀来破开。”他刚说完,岩岩就飞快地拿来了“小刀”,(橡皮泥的工具)他们异常小心地把“小果果”破开。“里面是黄色的,真的是花宝宝吗?”岩岩惊喜地叫道。“我觉得也是腊梅树的花宝宝,看,我好像还看到一层一层的了。”一向冷静而爱动脑的宁宁也说着自己的看法。“好像是花宝宝,还有一瓣一瓣的呢?”媛媛一边说着,一边还试着去拨。在自己的动手操作和自己的亲眼目睹下,孩子们对于眼前的“小果果”都一致认为是腊梅树的花苞。他们又在静静地等待,美丽的花儿什么时候开呢?
(三)等待花儿开
孩子们都在期待着花儿早些开。接连几天,他们无数次地站在腊梅树下,仰起充满疑问的小脑袋,仔细地看着,等待着。
这天,媛媛开心地说着自己的发现:“我看到又长了许多花苞了。”
小艺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今天进幼儿园的时候,我特意靠近了看了看,是又冒出来许多小花苞。”
“再等几天,花就肯定会开的更大,更好看。”岩岩自言自语地说着自己的想法。
第二天一大早,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就围着腊梅树,一边指着腊梅树,一边还在不停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这儿有一朵花已经开了,是黄颜色的。”顺着同伴手指的方向,他们真的看到腊梅是开花了,只是还是开的很少,不注意观察的话,还不容易发现。“腊梅真开花了,黄黄的,真是太美了。”能说会道的岩岩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又过了几天,飘起了鹅毛大雪,金灿灿的腊梅花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亮眼,孩子们在腊梅树下开心地欢呼雀跃。
(四)花开花又落
在花开的日子里,孩子们每天入园都迫不及待地到腊梅树下欣赏一下腊梅花,闻一闻它的味道,有时还会轻轻地靠近腊梅花,小心地数一数它有几个花瓣。没过几天,远远地就能看到一树的金黄色。
可是随着天气的一天天变化,腊梅花渐渐地枯萎了,耷拉下了花瓣,慢慢地一朵朵、一朵朵地落了,孩子们在惋惜的同时,又期待着新的变化。是啊,在孩子们的眼里,美好的东西就应该永远拥有。
(五)春来绿意浓
短短的寒假过后,孩子们也没有忘记去看一眼腊梅,他们惋惜地说:“好看的腊梅花已经快要掉光了,真可惜。” “咦,那是要长什么呀?”顺着媛媛手指的部位,小艺探过脑袋仔细地看着:“这是绿色的,是不是腊梅树又要长新的叶子了。”她们的发现也引起了其他同伴的关注。
岩岩惊喜地发现:“花凋谢了,那好象是又要长新叶子了。”
媛媛连忙说:“你走近看,这儿是不是已经有一点绿色了。”
小艺接着说道:“我也看到了绿色,那一定是又长新叶子了。”
几天过后,能够很明显的发现,腊梅花全谢了,树枝又泛起了新绿,嫩嫩的新叶正在努力地长着、长着……。
它在告诉人们,生机盎然的春天又来临了。
(六)“侧生”真有趣
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腊梅树已经长得枝繁叶茂了,在老师的计划和安排下,孩子们又非常乐意地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首先让他们来猜想如果腊梅树的顶叶剪掉了,会有什么发现?然后,再带领大家一起来亲自实践。
第一天,剪掉了腊梅树的顶叶。
第二天,孩子们都着急地想看看自己猜想的对不对,可是,他们好像没有发现什么。
第三天,孩子们还是照例去观察,希望能从中发现一点点迹象。细心地宁宁若有所思地对同伴说:“剪掉的旁边是不是还会再长叶子呢?”“叶子剪掉了,还会再长吗?它们又不是小壁虎,小壁虎的尾巴断了,才会再长新的呢。”岩岩说着自己的推理。“我们再等几天看看,它到底会怎样?”其他同伴都这样认为。
到了第五天,孩子们果然有了惊奇的发现,被剪掉的顶叶旁边好像是泛出一点新绿了。孩子们对于宁宁的猜测也有了一定的赞同。
第八天,新叶子真的长出来了,已经能非常明显地看到,孩子们都瞪大了自己好奇的眼睛,仔细地看着,谈论着。
原来,这就是有趣的“侧生”现象。
(七)记录——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和腊梅树亲密接触的漫长过程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下,他们目睹了腊梅树的花开、花落,长叶、“侧生”等许多有趣而有意义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绘画)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老师在孩子的记录基础上,和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把他们的想法再用文字的形式加以补充。对于孩子们每一个欣喜的发现,老师也用相机记录了那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让这些收获永远留在孩子们的心间。
一棵腊梅,原本是那样的不起眼,但在孩子们的探究中,它展示了大自然神奇的奥秘和勃勃生机。
【案例评析】
1.问题是探究的源泉
问题是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开端,发现了问题,才有探究的欲望。关注腊梅,是从孩子们的疑问开始的。“小果果”是腊梅树的花苞还是种子?有花苞,它到底什么时候开花?花谢了,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一系列的问题,激起了孩子进一步探究的浓厚兴趣。
2.猜想是探究的基础
猜想本身就是一种思考。猜想为幼儿的探究指出了一个方向,是探究的基础。
当孩子们产生疑问的时候,老师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让孩子们大胆来猜想,把自己的猜想和同伴来分享。如有的猜,花宝宝是腊梅树的种子,因为花一般在春天开放;有的猜,顶叶剪了就不会长新叶子了。有了一个个的猜想,孩子们才更期待自己每天的观察发现。
3.观察是探究的翅膀
观察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眼睛看这种单一的活动,它是集视、听、嗅、触等多种感官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并且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所以观察不仅是一种方法,它更是一种能力。孩子们对腊梅树的生长过程有了兴趣以后,他们每天都会亲自去观察,看一看,花苞是不是开了,它是什么颜色?闻一闻,腊梅花是什么味道?轻轻地去数一数,腊梅花是几个花瓣?同时,孩子们还在默默思考:腊梅开花与天气的变化有关吗?通过孩子长时间的观察发现,天气越冷,腊梅花开得更艳。这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是孩子们亲历观察的结果。
观察让孩子们的探究多姿多彩。
4.实验是探究的力证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又一重要环节。孩子们在对自己的猜想进行进一步验证的时候,他们会像科学家一样专注投入。无论事实和他们先前的猜想是否一致,对幼儿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幼儿发现事实证明了自己的猜想,他们一定会惊喜万分,反之,也许会感到很意外,但这种意外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冲击其固有的猜想。实验不断强化着幼儿的价值观:相信事实。
5.等待使探究更深入
耐心等待是我们培养孩子科学探究品质的又一重要态度。了解植物的生长及生长规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腊梅树从掉叶,到有花苞,再到开花,接着花落,再到长新叶,前后经历好长时间。孩子们在观察到一丝变化的同时,又有新的关注点、探究点,但植物的生长变化不能及时发现,这就需要孩子们耐心等待,一切以看到的事实来证明。
6.记录使探究更详实
记录可促进幼儿思考,记录可成为幼儿探究历程的见证。在整个漫长的观察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他们每隔几天就会去观察,可是今天看到的变化,明天又会不一样。所以,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不仅有助于调动孩子的探究积极性,还使孩子们通过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完整而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生长的特点与规律。
7.互动使探究更智慧
真正的探究应该是教师和孩子们一起经历的,这就有了同伴与同伴之间的互动,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设法向别人说明,或是设法说服别人,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当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疑问,他会和自己的同伴讨论、交流。腊梅树上的“小果果”是什么?孩子们之间有不同的猜测,他们之间发生了观点上的冲突,这时,他们想到了老师,想求助老师给与答案,但老师的一个提示 “你们可以自己动手去试一试”,让孩子们有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接下来的一系列探究活动,都是在孩子的讨论、交流和老师的有意设疑中展开的。正是大家一次次的互动,才使整个探究活动充满了乐趣和魅力。
【案例反思】
1.让幼儿的探究从身边开始
介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内容是有选择的,因为孩子的学习离不开兴趣和经验。而那些贴近幼儿生活的或是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正是兴趣和经验的发源地,所以,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并对其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孩子们的科学探究从身边的事物开始。
2.让幼儿像科学家一样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它不仅定位于“科学过程”“动手操作”“让儿童参加活动”,而且要求幼儿使用观察、推理、假设等手段,运用以逻辑、想象及证据为基础的思维来形成并修正科学解释,交流并巩固自己得出的结论。因此,科学探究应注重幼儿对结论获得过程的探索,重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体悟到科学的真谛。
3.让幼儿自主地探究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幼儿基于已有经验,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和建构新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因此,科学探究教育必须真正把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幼儿的探究自主性。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相信每个幼儿都蕴藏着巨大的探究潜能,应该为幼儿创设充分的条件,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充分探究,独立思考,大胆尝试,让幼儿真正回归学习主体的地位。当幼儿思维受阻时,教师不要急于为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要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科学探究成为幼儿主动参与建构的过程,同时使幼儿从中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形成积极探究问题的良好品质。
昨天访问: 226675 | 今天访问: 171609 | 本月访问: 171609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7627832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