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通知>>小学通知>>小学语文>> 文章
让最美的读书声响彻校园

发布时间:2017-12-11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402次

——2015年金坛市小学语文整班朗读比赛情况通报及结果公示  

各小学:  

在各校的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下,2015年金坛市小学语文整班朗读(市级)比赛于610日、611日两天在各小学举行。现将本次比赛总结如下:  

一、比赛目的及组织:  

为切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升,引发一线教师在课堂中关注朗读,研究朗读的指导,还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有之地。根据中心小语研训计划的安排,按期举行了2015年金坛市小学语文整班朗读比赛。  

比赛按照学期初制定的规则,分AB两组进行:首先将学生分为低(一、二年级),中(三、四年级),高(五、六年级)三个学段,比赛当日现场抽取每个学段的一个年级为比赛年级。抽定的年级中,四轨以上(不含四轨)必段有2个班级参赛,四轨及以下只能1个班级参赛。朗读内容亦现场抽签决定:课文1篇,补充读本或学校自选内容1篇,学生整班现场朗读。在两天的比赛中,我们邀请了部分学校分管语文的教导主任或骨干教师组成评委组,现场观摩评比。整个比赛公平公正。  

二、结果通报:  

本次活动共有32所学校的112个班级参与了比赛(其中A58个班,B54个班)。最终,根据评委组综合打分,共计评选出优秀班级59个,优秀指导老师59名。现将结果公示如下(见附件)。  

综观两天的比赛,大部分学校都非常重视,整体的朗读水平较往年有提升。很多学校将整班朗读作为学校学科常规教学的内容之一,真正做到了常态化。其中平时关注朗读,表现特别突出的学校有:河滨小学、城西小学、薛埠小学、西旸小学等  

      

   

   

【亮点】  

1.学校重视整班朗读的落实与管理。  

整班朗读比赛经过几年的坚持,目前已走进我们的语文教学管理中,很多学校在期初就把这一活动纳入了教研组甚至学校工作计划中,通过全体师生在日常课堂和校园生活中的共同努力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点击校园网站,我们能看到许多学校进行了整班朗读的校级比赛,对比赛情况还进行了反馈,反映出学校管理层对该项活动的重视,保障了这一赛事的圆满进行。  

2.教师强化整班朗读的组织与训练。  

随着赛制的改革,整班朗读不再只是低年级的事,它已扩展到全校的每一位老师。老师们也各自施展指导的才能:有的训练得力的小助手,如同严苛的小老师,带领其他同学捧好书,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比赛中;有的引导学生在书本上标注出朗读的基调,语气的转换,让孩子们读得更准确,更有韵味。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所有学生的精彩呈现都来源于教师日常对于朗读的重视和训练,都渗透着老师辛勤的汗水付出。  

3.学生呈现整班朗读的和谐与精彩。  

整班朗读是培养学生间合作协调的好机会,我们看到孩子们读书姿势整齐划一,我们听到孩子们诵读声音整齐圆润,体现了良好的整体协作效果。  

多数学生朗读时十分专注,表情自然大方,动情处甚至摇头晃脑。吐字清晰,语调丰富,变化得当,对作品的情感的把握也比较准确,符合课文情感的变化,给听者以浓浓的情感熏陶和美的享受。学生的朗读水平整体有了明显的提升。  

【问题】  

1.声音  

为了追求饱满的情感,有些班级的学生出现了“喊读”的现象,使得听者觉得刺耳,反而忽略了声音中饱含的情感,同时还会对孩子的嗓子造成伤害,显然是不可取的。  

2.节奏  

节奏是歌曲的生命力,朗读也像歌曲一般,适当的节奏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给听者带来愉悦。童话、散文、诗歌、古文,不同的文章应该有不同的朗读节奏。这节奏除了体现在语速上,还体现在句子的停顿和轻声字词的处理上。有的班级在朗读长句子时没有停顿,听起来不够抑扬顿挫;而有的班级则停顿过多,将句子读成了词语的堆砌,支离破碎,导致句子丧失了意义。有些班级的孩子将“着”、“了”“的”等轻声词读得“重而长”,使朗读听起来拖沓,甚至形成了“唱读”的现象,破坏了语言的韵律美。  

3.情感  

什么样的朗读才是有感情的?也许这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能够打动人心”还是可以成为一条准绳的。情感应该是从读者心底流淌出来,再流进听者心理,激起共鸣的,而不该是机械的“重音”处理。在观摩的过程中,我们能听到有些班级的孩子在平缓地朗读某个句子时,突然拔高声音,将某个词语读得非常响亮。这样的重读并不是他们心底对该词语理解后产生的自然的情感表达,而只是认真地完成了老师让重读的要求,这样的“情感”又怎能打动人心呢?  

三、后续建议:  

1. 纳入教研活动  

要把整班朗读、整班写字等学生层面的学科活动纳入学校的教研活动之中,利用专题研讨的时间,在组内开展同伴间的培训,使团队内的其他语文教师收益,获得指导学生的一些实用方法,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2.不断锤炼自我  

学高方能为师。只有不断地锤炼自我,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学一篇课文之前,教师首先就该对课文的文体、内容进行琢磨,看视频、听朗读带,反复练习,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才站上讲台指导学生,用自己良好的语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  

3.落到课堂实处  

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在教师的心中似乎有了很明显的目标,第一课时正确、流利,第二课时有感情。我觉得这个目标是可行的。但要落到实处并非易事。比如在第一课时中,特别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怎样读流利?在初读时就该要求学生先放慢速度,做到不回读比读得快更重要。教师还要对文中的词组、长句子进行细致的指导,或示范,或引导,感觉停顿,感受节奏,天长日久,慢慢培养好的朗读习惯。  

而第二课时的有感情地朗读,就更需要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了。告诉学生,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有意义、有生命的。读它们时,眼睛不能只看到它的样子,还要看到它的意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比如:最常见的词语“许多”,看见它你能想象到什么?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再比如“安静”,你怎样读才能让听的人感受到安静呢?每篇课文都有重点词语,抓住这些重点词语进行类似的指导训练,学生在朗读时就会“见词生情”,以词带句,自然而然地形成好的语感。  

4.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将反复的训练转化为积极愉悦的体验。而形成兴趣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教师可以通过“拍照晒图”让学生看看自己读书的样子来训练学生的表情;可以“录音展示”让学生听听自己读书的声音来训练学生的语气;选拔“朗读种子”等活动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朗读带来的成就感,从此爱上朗读。渐渐地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时时能够自然大方、情绪饱满地朗读,让有感情地朗读真正成为一种能力。  

但愿,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让最美的读书声永远响彻校园!  

另外,特别感谢徐丽萍、邢长青、史艳萍、于源、朱琳娜、李菊华、吴欣、李晶等八位老师的全程参与和深入思考。  

附件:获奖名单

(供稿:史艳萍、徐丽萍、朱琳娜 等)  

昨天访问: 226675  |  今天访问: 142803  |  本月访问: 142803  |  上月访问: 10859587  |  访问总数: 267599026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