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邮件中心  |  协同办公  |  返回教育服务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动态>>综合研训>>幼儿教育>> 文章
实践反思--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2    信息发布:无    浏览量:2240次

一、实践反思是怎么回事?  

"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这是对优秀教师教育行为研究的结论。所谓实践反思是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即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育目的、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育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  

我园正在进行"学前教育优质化"的研究,及需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践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很好途径。  

国内外许多资料证明,实践反思对促使教师为研究型教师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力图借助于"案例研究"这一形式,帮助教师开展"实践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实践反思是如何进行的?  

20006月,我园成立了案例研究课题组。通过对教师教育实践的案例分析,帮助教师反思实践,共享其经验与心得,探究有关教育问题,逐渐养成实践反思的习惯,提升教育实践合理性,促使教师向研究型方向发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教龄1年( 季 老师)、5年( 郑 老师)、10年( 徐 老师)的三位教师。  

(二)研究方法:  

1 现场观察法:三位教师分别开展一教学活动,研究者课题组成员跟踪观察(记录、摄像、录音)教学活动,捕捉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冲突等教学事件。   

2.讲故事:研究者就教学活动中观察到的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故事中要求有名字、人物、情节、对话等,这些教学事件反映了一些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问题"  

3.研究者与实践者平等对话:研究者对某一故事进行理论剖析,故事反映了什么教育问题,怎样做更好等展开深入讨论。在这过程中,也可由执教老师阐明她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这一教育事件的发生,大家一起正视事件背后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并共同谋求更圆满的处置;同时,也借着检视这些老师的教学理念与行动,帮助研究者重新澄清自己在观察及解释教学现象与问题时,所依据的基本观点与理念,进而增进研究者的能力,扩展并提升研究者的视野与思考层次,更好地分析、处理教学事件。   

4.评点分析、理论诠释:对每一故事进行评点分析,作出合理的理论诠释。  

5.反思实践:执教者听了研究者讲的故事及与研究者平等对话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展开反思,寻找问题的根源,努力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加以改进;研究者也边研究边思考,将故事中的事件及评点分析等与自己的原有经验与想法不断加以联系与对照,提高自己对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的能力,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三)研究内容:  

研究不同教龄教师对类似教育事件的不同处理方法、同一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的一致性程度,通过案例研究,提升教师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三、实践反思得到了什么?  

(一)不同教龄教师对类似教育事件的处理方法  

1 教师提问的比较  

故事:我还想说 在大班科技活动课中,幼儿正在分组观察有关垃圾分类处理的图片。 季 老师走到一幼儿跟前问:"洁洁,你有什么处理垃圾的好办法?"洁洁想了想大声说:"先将垃圾碾碎,然后……"老师打断她的话指着图片说:"你看,这是什么呀?"洁洁看看 季 老师,又看看图片说:"叶子""那叶子也要碾碎吗?"洁洁摇摇头。 季 老师又指着图片上画着的一个个篮子说?quot;这里的筐有什么用呢?"洁洁看看图片后,又抬起头自顾自地讲,老师不等她讲完就将图片翻到另一面……   

  

洁洁似乎有许多想法,但老师却要引导她到事先准备好的图片上来,几次打断她的话,急于将标准答案告诉幼儿,替代幼儿思考、替代幼儿回答,使她没能如愿地表述。作为老师对孩子的观察、了解应更加仔细一点,当孩子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时,要尽量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老师能根据孩子的回答再适当地加以引导,这样就能保护和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龄1年的 季 老师,针对自己的这一现象,在反思中写道:  

我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一次又一次地打断孩子们的奇思妙想;我很惭愧,也许未来的爱迪生、牛顿就是这样被扼杀的!我口口声声说的"解放孩子的大脑、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嘴巴……"其实真正要解放的却是我自己。  

我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好动、善模仿、爱幻想的孩子。在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往往会超出老师的思路,做出意料不到的行为和回答。而我却生怕课堂上出现未预料的问题,一心只想把孩子们的思路拉回到我认真的设计好的轨道中来。  

孰不知,我已走入另一个误区:不出场的"包办替代"。我明里不充当主宰一切的角色,实质上孩子的一切活动还是按照我的主观意图和既定程式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故事:这首歌有几段当小朋友听完歌曲后, 徐 老师问:"这首歌有几段?"小朋友马上七嘴八舌地抢着说:"二段,三段……"老师忙问:"到底有几段呢,我们再来听一听,说一说为什么分二段?为什么分三段?"小朋友继续欣赏,音乐一停,小朋友立刻叫起来:"我听出二段""我听出三段" "小欢欢,你觉得有几段,为什么?" "我觉得有二段,因为第一段说的是小手变拳头的事,而第二段说的是拳头变小手的事。"老师听了,面带微笑地问:"你们同意吗?"同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孩子为小欢欢拍手表示鼓励。"原来,小欢欢他是根据歌里说的事情来分的,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这时洋洋马上站起来说:"我觉得有二段,因为我听到中间有间奏。"老师脸上绽放着笑容道:"你的小耳朵真灵,听出间奏,那间奏在哪里呢?"间奏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中间。"原来第一段结束了后面有间奏,证明有第二段。"在老师和小朋友的共同参与下,他们都知道了这首歌原来有二段。

  

  

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有二段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听,通过设疑、幼儿随意回答、再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去思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我们认为在幼儿的讨论中,既然有人说三段,老师也应让他来说说理由,而不应直接请能说出二段的幼儿回答。我们在与 徐 老师对话中了解到:她觉得分三段和她本来的答案不符合,就轻易地划过去了。其实,老师如果充分尊重幼儿,让大家来争论,让他们说明理由,从争论中得出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会更加深刻。   

  老师对自己这一教育行为是这样反思的:  

在实际操作中我的教育观、教育理念时刻提醒我,让幼儿在不断探索过程中自己获得知识。可当孩子在争论分段时,我的潜意识多么希望孩子们说出那个正确答案。我挑选了二个说"二段"的小朋友回答,答案符合了我的原意。那么,说一段或三段的孩子他们怎么想的?他们的原因又是什么?他们满意吗?他们服气吗?这一连串的问题我已无暇顾及,或许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会因此而减弱。我应鼓励幼儿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讨论,把尊重幼儿放在第一位,不断克服传统教育中让孩子围着老师转的现象,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个充满想象和快乐的儿童的世界和天堂。   

2 教师观察、指导的比较  

故事:为什么不叫我 在科技活动"垃圾的故事"中,师生就生活中的垃圾展开了聊天活动,兰兰表现得相当积极,每次老师提问,她都伸长了脖子,手举得直直的,满脸期待,生怕老师看不见她,有时都忍不住要站起来。第三次和第五次举手时,老师叫到她了,她的回答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于是满脸欢喜地坐下。接下来看垃圾场图片及VCD,以后每次提问,她都像前面一样站起来,卖力地举手,可是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一直到第八次,老师始终没叫到她,她的小脸渐渐露出失望的神色。

  

评析:  

兰兰是个聪明的孩子,教师的视而不见,引起她的不满。在兰兰第三次和第五次举手时, 季 老师给了她机会,以后她不断地举手,老师可以与她商量:"你可以把机会让给别人吗?"也可以用一种表情、一个眼神示意孩子你在注意她;还可以提出一两个较难的问题让她来回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护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故事四:唱好结束句 ……"我们走到钢琴边把这首歌唱得好听一点。"老师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兴奋地围到钢琴旁,睁大着眼睛看着老师,这时,有一个小女孩站在离钢琴最远的地方,眼睛望着教室四周,"我的钢琴已经准备好了,扬扬小朋友你准备好了吗?"老师微笑地望着她。机灵的小女孩立刻将视线转移到老师这儿。这 时 老师弹出了悦耳的琴声,孩子们都跟唱起来,可唱到最后一句时,琴声变了调而小朋友歌声也跑调了,老师转向小朋友笑着说:"最 后一句 老师没有弹好,小朋友也没有唱好,我们再把结束句唱一遍。想一想,这个哈哈是小朋友在干什么?"孩子们齐声回答"做游戏""做游戏时是笑得很高兴的,那我们应该笑着唱,嘴巴圆一点,声音响一点!"琴声又响起来了,这次孩子们的声音似和谐多了。

  

从这片断中,可以发现老师的随机性很强,能灵活地解决教学活动中发生的特别情况,如弹琴发生错误时并不慌张,很自然的用一句话过渡,让人感觉到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孩子们 能理解 老师也有会发生错误的时候。另外,老师对于集体和个别的把握恰到好处,在集体活动中,老师对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是心中有数,发现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就立即将其引导过来,并坚持正面教育,这也体现了老师对于孩子的尊重,在集体面前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3.教师对待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比较  

故事五:小邱邱别紧张小朋友们正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回答问题。可坐在角落里的小邱邱又想回答,又害怕,他的小手不停地拉着衣角,眼睛一直盯着 徐 老师。 徐 老师看见后就走到他面前,蹲下身子问:"邱邱,你知道吗?为什么叫它结束句呢?"邱邱很紧张地站起来,一下子说不出话来。 徐 老师又握住了邱邱的小手,笑嘻嘻地看着邱邱,亲切地问道:"那你听了这句结束句有什么感觉呀?"邱邱一边用小手紧紧地握着 徐 老师的手一边轻轻地说?quot;它听上去像河里的东西漂走了。"噢!邱邱听出来的感觉和别人不一样, 徐 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觉,邱邱的小耳朵可真灵。"

  

评析:  

邱邱是个胆小、内向的孩子,对他来说愿意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老师这时该给他更多的鼓励、肯定,尽力地保护他这种积极态度。 徐 老师采用亲近交流的方式,蹲下身子用平视的目光看着邱邱,一下子拉近了和孩子间的距离,轻轻地握着邱邱的小手,笑嘻嘻地和邱邱说话,这一切都是为了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同时也是在给他肯定和鼓励,帮助邱邱把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  

  老师在反思中写道: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实质上是一次师生的心灵交流和自信心的培养。

  

4 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相悖的比较  

故事:修万花筒  

在科技活动《奇妙的镜子》的修万花筒环节时,明明独自坐在地毯的最边上,摆弄着手中的材料,嘴里嘟嚷着:"我的怎么修不好。"然后又把材料全部倒出来,塞了进去,放在左眼前转了转,自言自语地说:"三棱镜怎么修我也不知道。"一边又把全部的材料仔细检查了一遍重新装起来。"  老师,你看,我把他修好了!"只见他突然从地上跳起来有些兴奋地叫到,并不时地把万花筒举到眼前转一转看一看。活动结束了,明明还没有离开的意思。研究者饶有兴趣地走过去?quot;可以给我看看吗?"他很高兴地把万花筒递给研究者,并说:"你看你看,有五个小圈圈。"研究者说:"是有五个小圈圈,但转起来怎么没有变化呢?"他急忙拿过去一看:"是怎么回事呢?"这时, 郑 老师注意到了他,并拿起地下的两个零件,问:"你装好了吗?"明明似乎忽然明白了,他 从 老师手中拿过最后两个零件,一个一个装上,老师接过他的万花筒在眼前转了转:"是万花筒了。"明明一听,兴奋得脸都红了,明明把万花筒举到眼前,边看边大叫:"我终于修好了!我成功了!"

  

评析:  

在这个活动中,明明经历了从不会--尝试--自以为成功--真正成功的探索过程。在科技活动中,让每个孩子自由、自在的探索,培养孩子独立探索的精神这非常重要。活动中,明明把材料塞进万花筒里就自以为装好了,这时,老师没有仔细地检查,反而鼓励了他,这容易使孩子造成一个不正确的观念。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不能只是听,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要在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技活动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随时关注孩子的操作情况,耐心观察、了解,并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和要求给予适当的帮助,对孩子形成规范、正确的科学知识尤为重要。

  

(二)研究者观察三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后进行反思,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1.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徐慧 老师参与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她在反思中写到:  

在整理教学活动"垃圾的故事"录像时,我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的使用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我们在活动中往往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了许多无效语言。在提问时,唯恐幼儿听不懂而多次重复,结果反而易造成幼儿依赖多次重复而不注意仔细倾听第一遍的不良习惯;有时,教师会不自觉地重复幼儿的回答,既浪费了时间,也不易培养幼儿仔细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教师还往往在一开始活动就问:"你发现了什么?"你在做什么?"等,生怕把自己的指导责任给放弃了。其实,幼儿更需要的是独立地摆弄、操作的过程,教师应仔细、安静地观察幼儿,待问题出现的时候再给予一定的启发和帮助。所以说,在科技活动中,并不是教师所使用的语言越多就越好,教师的语言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目的是帮助幼儿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成青 老师对教师"何时介入"深有感慨,她在反思中这样写道:  

在师生讨论"这首歌有几段"时,我就在思考:明明有幼儿说三段,老师为什么不让这些幼儿来说说理由?我想:如通过幼儿间的讨论、甚至争论来找出正确的答案,能真正体现主动学习,而且,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得多。  

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虽然嘴里一直在说要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总不尽人意,如在让幼儿自由讨论的同时,我常会到幼儿中间听听他们的想法,遇到和自己想法差不多的则加以赞许,而对一些与自己想法不符的,我就介入讨论,用我的所谓"启发性问题"来扭转他们的思路,使他们也在我的"引导"下顺着我走。等到汇总意见时,听到的答案都令我满意,而自己也有一种满足感……

  

 周敏莉 老师在反思中这样写:  

由于"垃圾"这个选材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过于复杂,教师很担心孩子说不出,就着急地帮孩子说了,而孩子通过本身探索得到的东西很少,其实教师并未注意到还是有极个别小朋友能说的,如故事"为什么不叫我?"就描写了一个举了八次手的积极动脑幼儿。作为一名好教师心里、眼里应有每个孩子,千万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  

在案例活动中,课题组的教师虽然是个观察者,但她们犹如得到了一面镜子,产生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共鸣,帮助她们发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使她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思考,学习别人的成功之道,避免重复别人的错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2.对案例研究的反思  

 王勤 老师在对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时,写到: 刚开始进行案例研究时,总感觉到这是"找碴"式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对案例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教学活动的执教老师来讲,听课老师能针对她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种种状况,给予细致的分析、多方位的解读,以使她能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上、在对幼儿的启发引导上等等,都有进一步的提高;对 于听课 老师来讲,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观察、分析,逐步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如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高教学组织能力等。

  

 成青 老师也深有同感:  

案例研究打破了以往泛泛而谈的点评,而是让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观察,讲述一段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仔细地剖析,引起大家的深度思考、产生共鸣。总之,教学案例研究,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和信息,通过这样的反思,帮助我们教师专业化成长。  华培 老师作为幼儿园行政管理人员,参加研究后,她有与众不同的感受,她在反思中这样写: 首先,案例研究有利于培养教师观察能力。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善于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已成为共识,但对于如何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却很少有人研究。在案例研究过程中,由于每个参与者都带着要讲述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这一任务,所以在观摩活动时务必集中心思去观察捕捉教学中的典型事例、突发事件,以便找到可以描述的情节。这种高度紧张而自觉的观察过程,无疑是对教师观察能力的强化训练。在我们进行的三次研究活动中,教师从开始的紧张、低效的观察转向了稍带技巧、有效率的观察。   

其次,案例研究架起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桥梁。由于案例研究是先实践,再反思,再进行理论升华的一种研究方式。在每一次教学活动后,参与活动的人员在宽松随意的研究气氛中互相发表意见。如研究者对执教者的教学行为有疑义,可由执教者做出解释;而执教者对某一观点持不同看法,也可提出大家互相讨论,共同对教学问题做出理论解读。教师们经常将实践行为与理论联系起来思考,使所有的教育行为赋予理念,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反过来指导实践,形成了教师自身的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青年教 师季 老师感慨地说?我只上过一次这样的课,可对我来说得到帮助很大,使我终身难忘。"我想这样深刻的启示,一定会有助于她今后的工作。  

另外,案例研究过程中,每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对他人和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这也是案例研究能帮助教师迅速成长的关键所在。我相信,案例研究法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通过"案例研究"这一形式进行实践反思,对教育实践进行深入、细致地解剖,我们深感其有助于提高教师对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的能力,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昨天访问: 191335  |  今天访问: 58105  |  本月访问: 58105  |  上月访问: 7086024  |  访问总数: 200305480

 

Copyright® 2019-2024 金坛教育服务 苏ICP备06023074号